前段时间治疗了很多例腹痛的患者,有效的占多数,也有没有效果的,我都跟病人交代,如果疑难杂症诊疗三次,如果仍没有效果,还是另请高明吧,毕竟咱水平有限,不能耽误病人的病情。 [color=rgba(0, 0, 0, 0.9)] 但仍是对于有些难以治愈的腹痛案例心有不甘,中医就是要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成长,就如同民国医易汇通大家袁树珊所言“半日临症,半日读书!”,只有不停的思索失败的案例,医术才能得到长足的精进。
很久之前,我的辞职医院的同事,王宁元医生给我发过一篇写关于腹诊的文章,写的很有水平,王医生师从日本汉方家大冢敬节一派,对腹诊有独特的传承和见解,这方面还是很有创见的,再次反复研习腹诊的知识,并通过不断结合其他大师级中医的理论及案例,比如刘渡舟就在医案中写过关于小建中汤治疗脐部疼痛的案例,比如张庆军就在其书中介绍了腹部疼痛的方证对应方法,让初学经方都能够有依据的快速掌握,等等,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临证起来有思路,不至于束手束脚,完全摸不着头脑。 [color=rgba(0, 0, 0, 0.9)] 无论经方还是验方,只要能治好病便是好方,所以做实践派的中医,比起纯粹的理论要强很多,很多医生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但一到临床便全然不去按舌脉四诊看病,全然变成了西化的中医,我经常跟学生提,西医一定要学习,不仅要学习,而且要比西医还要了解西医,才能在临证中少走弯路,但临床治病,一定不要按西医的思维去治疗疾病,而是要按传统的四诊辨证来开中药,开针方,中医西医本来体系不同的两门医学,都各有特色,各有优缺点,没有谁可以超越谁,做到中西医结合很难,但我经常提及汇通中西,而不是中西医结合,汇通派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唐荣川、张锡纯为代表的,贯通中西的一种独特流派,就是西医不仅要掌握,而且通透,甚至临证中也可以适当的用西药来治疗一些比较有特点的疾病,但当临证治病时西医的检查化验只是一个参考,最后落到实处的仍是用中医的思维去看诊。
WARM WINTER[color=rgba(0, 0, 0, 0.9)] 此图为我查阅各种资料绘制出的腹部疼痛以及压痛部位的用方,比如右胁肋部疼痛用推气散,左血右气的理论,此为春生道长的书中提及,临床中我验证了很多次,均效果显著,因此在图中绘制出来,已提醒,辨证用药的同时,根据患者胁部疼痛的部位也可以合方。 [color=rgba(0, 0, 0, 0.9)] 而脐部正中上方的一小块疼痛,是日本汉方大师大冢敬节的经典用法,葛根汤证的判定,比如患者有鼻窦炎、结膜炎,同时有口渴,腹诊脐上有明显的压痛,绝对可以按葛根汤应用,效果确实很好,这也是我读了王宁元所翻译的书中所读到的,临床中一一验证过,却有神效的方法,书中还提到了正中芯,腹部不仁用八味肾气丸等方法,都是不错的经验,反复读书确实可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所以中医不要固执的分科,中医不必分细,一定要博览群书,善于临证,才是做为当代中医的实践派。 [color=rgba(0, 0, 0, 0.9)] 根据河北名老中医刘保和经验,脐上一寸压痛──膈下逐瘀汤加减,脐右下两横指压痛──少腹逐瘀汤加减,脐左下两横指压痛──桂枝茯苓丸加减,本图均已详细绘制出。 [color=rgba(0, 0, 0, 0.9)] 而其他腹诊部位结合了汉方腹诊法,张庆军经方腹诊图,以及刘渡舟等经方大家的临证方法,将图绘制的更详尽,更直观,让初学中医的少走弯路。 [color=rgba(0, 0, 0, 0.9)] 再高明的中医也只能说治愈率高,但不代表什么病都可以医治好。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要有这个认知。我经常跟患者提,如果我这里诊治三次无效,那么一定要“另请高明”,为什么要三次呢,因为中药往往有一个量的积累,很多医案也都是,头两次效果并未显现出来,但第三次再诊的时候便显现出效果了。但如果三次就诊后完全一点没有效果,那只能说是自己水平有限了,还真的是另请高明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