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果钟仁

挪个捞披挪个径,准备捞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3-8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果钟仁 发表于 2016-3-7 13:25
看样子,明天不是大升就会是大跌了.

对于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中国股市通常都是选择下跌的.中国股市就是奇葩,在一个只能做多才能赚钱的地方,却总是爱跌不爱升.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样子,现在可以买了,刚买了1/3仓位.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成交量一直不高,我就知道尾盘会有大变化,只是估不到是空方先发制人
发表于 2016-3-10 16: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世道收盘买可能会安全些
发表于 2016-3-10 16: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说收盘前示情况而定会安全些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满仓了.我一直都认为是可以向上突破的.赌一把.
 楼主| 发表于 2016-3-11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成交量是近期的新低,只要一放量就-------------------------------------------------------------------------
发表于 2016-3-11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仁兄弟观点及时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债转股,就是把国企欠银行的巨额贷款转换成股权。这样做,一方面让大企业解困,不再承担沉重的还款责任和巨额利息;另一方面,银行的账面也清爽了很多,不良贷款比例大幅减少。在那次债转股中,国有大行剥离了1.4万亿的不良资产!
  近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1.67%,连续10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余额也已连续17个季度上升,这再度引发社会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担忧。
  最近的一系列信号表示,当初朱镕基的超级大招,有望重出江湖!
  路 透中文网10日援引消息人士报道称,中国将允许商业银行与负债公司直接债转股,意在帮助银行抑制正在上升的不良资产率;中国拟出台的全新债转股方案文件,将由国务院特批以突破商业银行法限制。该消息尚未得到官方回应,但多家分析人士表示推行的可能性比较大。
  股东进阶新招数:放贷、债转股
  事实上,《中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明文规定,商业银行在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但中国最大民营造船厂熔盛重工(现更名为华荣能源)3月8日公告,建议向债权银行及供应商债权人等债权方发行认购股份,以支付相关欠款。债转股对象包括22家债权银行和1000家供应商债权人。如果上述建议得到通过,那么几家大银行的身份将摇身一变,从华荣能源的债主变成其股东。
  从华荣能源2015年中期报告可以看出,公司主要的往来银行分别是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601988)和浦发银行600000)四家。据报道,中国银行是华荣能源的最大债权人,而如果此次债转股顺利完成,那么中国银行将成为其最大股东。“炒股炒成股东”已经不稀奇了,现在“放贷也能放成股东”了。
  另外,3月7日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前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梅兴保还谏言称,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银行可在重点领域实施债转股。“经济下行期,银行不要看到产能过剩就过度追债,可以用拨备核销一部分,监管考核也可以宽容一点,要支持帮助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减少破产;对于困难大的企业,也可以实施重点地区的债转股政策,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企业信用。”
  债转股对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有什么影响?
  债转股,其实就是“贷转股”。这个消息仍然没有得到官方确认,但财经专家刘晓博认为推出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有1999年的成功先例在。而且这跟去年开始的,地方政府欠银行的贷款,被转换成中长期债券,情况类似。
  为了承接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1999年成立了长城、信达、华融、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应收购、管理农行、建行、工行和中行的不良资产。然后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跟债务公司签订债转股协议,资产管理公司成为股东。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贷款的钱,一部分来自国家出资,一部分来自央行再贷款,一部分来自向各大行发行的低息债券。各行的不良贷款折价卖给资产管理公司,迅速实现了账面上的不良贷款的出清。
  相关报道说的“由国务院特批以突破商业银行法限制”,“由各银行直接持股”未必准确。这些股权或许由银行暂时直接持有,但很快会转卖给资产管理公司。当然,上市公司股权比较规范、透明,也许银行会长期持有。此外,此次债转股肯定不限于国企,一些大型私有企业也能获得这种机会,尤其是上市公司。华荣能源就不是国企。
  此举对实体经济构成利好。为了防范风险,大银行只做锦上添花的事情,不会对企业雪中送炭。当企业陷入困境,银行肯定是上门逼着还贷。如果没有债转股,很多大型企业很难度过难关。而大型企业的批量倒闭,将带来大面积的失业,对经济影响很大。上面提到的华荣能源重组,如果方案获得通过,将一下子化解171亿元的债务,这对企业来说是天大的利好。
  此举对银行业也构成利好,可以化解外界对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担忧。目前银行股是中国股市的基石,稳住银行股有助于稳住股市。稳住了银行业,稳住了股市,也就稳住了全社会对经济的信心。
  近期银行股还有两个利好,这就是拨备覆盖率可能从150%的高位有所下降,未来可能是120%;此外,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有可能适当降低。这样,可以明显增加银行业的利润,降低经营压力。3月4日,央行副行长易纲曾已给出了暗示。他说:在依法监管的前提下,包括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可以有一些逆经济周期的考虑,但总体上要稳定,要高标准。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银行业在为国接盘吗?
  2012版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对银行持有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规定为400%-1250%,有银行业人员表示,这么高的风险权重,能否债转股,银行都会再三思量的。
  有些分析人士认为债转股对银行业有利空危险:
  均衡博弈研究员赵健认为:银行对企业债转股,实际上是让银行绑上僵尸,如果按旧规定损耗银行资本(股权投资全部消耗资本,无杠杆可言),可能会严重制约银行风险资产扩张能力。如果用债务或资管理财对接(可能性较大),如何计量公允价值和保证投资人的权益。同时,政策不利于僵尸企业出清和供给侧改革,本来破产清算的僵尸企业又可以苟延残喘。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徐寒飞认为,若是银行实施债转股,则相当于无限延长债务期限,并把利息支付降到零,降低银行的收入和使得资产结构中高风险权益资产占比上升,这会利空股市;而对于企业来说,增加权益,减少负债,杠杆下降,信用提升,利好存量债券。
  另外,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任泽平认为:不良债转股难以大范围铺开,对市场趋势影响有限。不良债转股以新途径化解不良,短期有利于降低银行不良率和企业负债率、缓释系统性风险。但债转股属债务重组方式之一,一事一议、高度非标准化,须债权人、债务人和利益相关方协商一致方可进行,因此料很难大范围铺开,对市场趋势影响有限。长期看,单纯债务重组不改革实际上是延缓旧增长模式出清和鼓励加杠杆,将会使未来问题更加严重,市场趋势向好有赖于改革攻坚改善中国经济基本面前景。
  成为秃鹫的机会?
  知名分析师王剑认为,债转股一方面降低账面不良率,另一方面又可自行处置,避免了大幅折扣转让,简直两全齐美。债转股作为不良处置方式之一,不会成为常规业务,但也不影响银行在合适的时候发现机会,成为一头秃鹫。
  一、债转股是不良处置方式之一
  首先,债转股是不良处置的常见方式之一,不必大惊小怪。企业重组其实是一种比较妥善的方式,并且很有可能是价值最大化的方式。
  对于某些经营陷入困境的企业,若直接破产清算,可能债权人的回收比例极低(比如10%),各方觉得不划算。而如果各方让步,达成重整,债权人减免一部分债务,并展期,让企业维续经营,恢复生产,逐步偿还债务,可以使各方债权人的回收比例大幅高于清算(比如50%),债权人价值最大化。而且,这种方式对地方上来说,保持了产业和就业,社会代价最小化。因此,与清算相比,若能实现重组,是一种各方共赢的方式。
  而债转股是重组的一种。一般是,若企业连还利息都很困难,但债权人认可其经营仍有前景,则可实施债转股,债权人成为股东,从而减轻企业付息压力,逐步改善经营。等到股份增值,股东(原来的债权人)再择时退出。
  债转股是AMC常用的不良处置方式。财政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修订)》(财金[2008]85号)第十六条规定:“资产公司可通过追偿债务、租赁、转让、重组、资产置换、委托处置、债权转股权、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处置资产。”
  近年,很多上市公司股东名录里还有四大AMC的身影,很多都是过去AMC从银行处收购了该公司的债权后,实施了再转股。有些AMC在该企业上市后,选择在二级市场抛出股票,实现退出,实现获利;有些AMC则继续看好该公司前景,继续持有。
  因此,债转股是一种常用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二、银行实施债转股也有先例
  虽然有关法规规定银行不得投资于工商企业股权,但在处置不良资产时被动持有股票可以是一种例外,被《商业银行法》所允许。并且也有先例,我们在某些上市公司股东名单里确实也能看到银行的身影。
  银行作为债权人,参与困难企业的重组,达成协议后,实施了债转股后,成为其股东。然后,企业延续经营,等到经营改善,时机成熟,银行再择机抛出,收回资金(甚至还有可能盈利)。这个做法和AMC一致。
  银行自己做和AMC来做,对银行来说最大的区别是避免了大幅折价转让不良。目前由于不良暴发较多,而国内AMC承接能力依然有限(目前持牌机构是4+1格局,再加上其他不持牌AMC,整体实力虽然在增长,但和不良总量比起来,还是太弱小),所以整个不良资产一级市场处于供过于求阶段,导致转让价格一再下行,目前跌至2-3折。银行觉得这个价格转让,放血有点多,不划算,因此又重新加大了自行处置的力度。
  而比起其他处置方式(指银行自行处置的各种方式,即不包括转让),债转股这一方式能够起到降低账面不良率的作用。其他方式,由于不良贷款仍然留在贷款科目中,导致不良率高企。
  因此,债转股一方面降低账面不良率,另一方面又可自行处置,避免了大幅折扣转让,简直两全齐美。银行们在这个时间点重新实施债转股,就顺理成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对银行自身的影响
  而市场担心的是,这种做法会大肆推广,从而伤害银行。我们认为这种担忧并无必要。
  一方面,银行会考虑企业实际情况。不良处置、债务重组是高度非标准化业务,都是一事一议,由债权人、债务人、相关方各方协商,寻找一种各方价值最大化的方式。债转股是其中一种方式,不是惟一方式,更不是所谓的大面积推广的“主流”方式,需要考虑当事的负债企业是否适用。一般来说,暂时连付息都有困难,但前景仍有希望的困境企业,适合采用这种方式。银行不会随便拿个不良资产就盲目做债转股。
  另一方面,银行还要考虑自身财务、监管的影响。债转股受法律法规规定。《商业银行法》(2015年)第四十二条规定:“商业银行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不动产或者股权,应当自取得之日起二年内予以处分。”(严格地讲,债转股也不算“因行使抵押权、质权而取得的股权”,目前先参考这一条)又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银行被动持有的股权,处置期(即二年)内风险权重为400%,很高。而若超过处置期,风险权重即高达1250%(比不良资产的风险权重要大一些,当然不良资产自己的风险权重也不低)。
  因此,债转股这种处置方式虽然有降低不良率、避免大幅折价转让等优点,但缺点是资本消耗极大,银行会根据自己的财务、监管指标斟酌使用,也不是想用就能用的。
  当然,我们一点也不怀疑,银行又会想出什么眼花缭乱的交易结构来绕开资本监管规定。银行历史上做类似的事情太熟练了……
  而至于这种处置方式的效果,则很难一概而论,取决于重组成功与否。如果成功,企业股权增值,银行将其高价转让,则可实现全额回收原债务的本息,甚至还会有不错的盈利。如若重组失败,也可能无法收回,二年过后仍无结果,银行届时还得将股权转让给AMC,否则资本消耗吃不消。
  从经验上看,二年时间完成重组,好像有点来不及……
  四、债转股环境比以往成熟
  债转股要想成功,关键一步是:要实现股权价值的提升。也就是让垃圾变成黄金。这里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1)找到刚好需要这堆垃圾的人(前提是,这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黄金):一般来说,是与困境企业相关的产业资本来充当这个角色,来参与重组,重新运作资产。所以,国内产业越多元,各行各业越活跃,那么碰到这种有缘人的可能性就越大。
  (2)有比较活跃的股权、股票交易市场:找到有缘人后,如果有成熟的市场,那么能够便利地实现股权的定价和转让。
  我国1990年代实施了一轮债转股,但当时上述条件并不太具体(当时我国产业结构单一,股权、股票市场也不发达),效果很难显现。很多银行持有的股权,最后转移到了AMC。AMC拿到企业股权后没什么好的退出途径,很多股权甚至一直持有到如今。
  而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资本市场已比当年有了大幅进步,整个经济的证券化程度提高,股权的流转、增值途径更加多样,资本运作招数五花八门,我们深信现在实施债转股比早年会顺利很多。
  另一方面,银行业也经过多年发展,掌握了大量的企业客户资源,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产业资本。银行在处理一个困境企业时,可引入这些产业资本。尤其是,如果银行收到的若是困境中的上市公司股票(因为我国证券化程度提高,上市公司产生不良的可能性比以往大很大。以前证券化程度低时,上市公司毕竟还是相对优异的一批企业),则会变成其手中的壳资源。然后,银行完全有能力在自身或同行的庞大企业客户群体中物色有上市愿望的企业,撮合并购或借壳交易,从而实现股权增值。
  而混业经营加速,银行和AMC自身也配备了强大的投行业务队伍,逐步参与资本市场运作。
  因此,目前债转股的内外条件均比以前更加具备。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应该是个好消息
  中信银行601998)总行国际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表示:管理层正在研究允许商业银行将部分企业贷款转化为股份的方案,这应该是个好消息----虽然这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中国企业信用风险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银行作为债权人,催缴欠款是本能,且越是在企业经营陷入困境需要资金支援的时候,越会停止放贷。这就令事情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企业得不到钱就会愈加困难,企业逾困难银行的不良就会越多。
  将不良贷款进行证券化处置在当今的中国不是一个好的选项,因市场购买积极性或许将极为低迷,而且可能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拉高市场利率的副作用。
  然而,当债权人变而为股东,这一切就会完全发生改变,自家人当然就要用自家人的办法。
  这种安排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企业负债端可以立即抹掉一笔应偿还债务,分子变小,同时在资产端增加了等额股本,分母变大;银行立即消除一笔不良,增加了同规模股权投资。双方的报表都会马上好看起来----要知道,股票估值是看报表的。
  与日本银行持股加剧银行危机的情况不同,当前的中国股市处于极为低迷的时刻,而作为救世主的银行议价优势显而易见。在成为股东后,继续投入贷款支持和积极配合资产重组成为银行但人不让的义务和责任。
  如果游戏玩儿得好,除了可以选择持股份红外,我想大多数会通过“市值管理”,在合适的时候退出。
  这对于A股市总的来说是件好事,如果不出所料,这两天网上将会出现“重磅”、“惊天”、“劲爆”等词汇为标题对此解读的文章。
  风险在于,怎样的企业具备这样做的条件?如果投资失败如何收场?如果一家企业值得投资,那么是否也意味着值得放贷呢?
  如果玩儿得不好,就会把银行也拉下水。

  放贷放成股东,是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另一方面,这也是股本市场仍然是未来需要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阵地的再一次被强调,增加信贷、发债都是加杠杆,而增加股本则是去杠杆,前者无以为继,后者亟待接棒。
  说到头,原本一盘好棋下成了股灾臭棋,一切都被打乱还得重新来过,但愿还来得及。
 楼主| 发表于 2016-3-14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分析

搞这个,实际上持有垃圾上市公司的人的资产变小了.例如,原本这个公司总共有10万股,每股一元,而自己持有一万股,那就是拥有这公司1/10的资产控制权.假如这公司总资产就是10万块,那么自己的资产就是1万块.现在因公司经营不善,欠上10万块的债务.公司需要再发行10万股,把这些股份送给债权人,那么债权人就拥有10万股公司的股票.现在总股盘变成20万股了,但公司如果不欠钱,其实就只值10万块.那就是说,现在每股的价值其实就只值原来的一半了.那就是说.如果股价还未跌去一半的话,立刻卖都是占别人便宜的,越早卖的人就越有优势.

这样看,对垃圾上市公司的股价绝对不是利好.但对银行来说,可能是利好.因为银行把麻烦的事转给资产管理公司去处理了,不良资产,坏账可以大幅度减少.可能银行也要承担一定的损失,但的确比把对方追债追到破产,最后只能收回一丁点的资产来说,应该是好好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3-14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点成交量是不够的,没有买的就不要追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3-14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样子新上任的证监会主席似乎和以往的不太一样.今天没有一步到位大幅高开,而是采用一小步一小步多次拉升的方法.就目前看好像还是能升上去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24年5月31日最新敬告:文明发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5-2-6 06:56 , Processed in 0.053240 second(s), 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