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姜太公钓鱼

新能源整车龙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 00: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资料值钱了
发表于 2015-12-1 00: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亚迪车的龙头
发表于 2015-12-1 00: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源锂三架马车炒完必然整车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通客车拿下四川新能源公交第一大单
2015.12.02

2015年12月1日,宜宾市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招标结果正式公布,中通客车喜获200台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订单,成为本次招标最大赢家。

LCK6106PHENVQ
据了解,本次中标车型为LCK6106PHENVQ,是中通客车最成熟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产品,在山东、内蒙、山西、陕西等地均有批量销售,同类产品市场保有量近2万辆,是中通客车的明星产品,获得客户一致认可。
该款产品也以其较低的能耗和较高性价比,最终在招标中胜出。该车外型设计采用大圆弧成面、小圆弧过渡的城市公交特点,低入口地板,乘客活动空间大;驾驶采用自动换档技术,人体工程设计驾驶舱,整体设计国内领先;混合动力系统采用国际领先的插电式同轴并联机电耦合驱动集成与控制系统,布置紧凑,可靠耐用。
发表于 2015-12-2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进晚不?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对话(上)


昨天晚上,安民见了一朋友。他一直在看我的博客,然后我们有了一个对话。内容大致如下。以下称对方为C:


C:安民,咱们是老朋友,看你博客多年,受益多年。感谢的话怎么说都不过分,因此只好不说。说多了反倒生分,那就只好不客气了,我想就一些问题直接求教于你,望别见怪。
安:没事儿。你直接问吧,这样更好。
C: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背景,我虽然看了你原来的文章,你谈到过中央政策的支持,这个现在大家看得很清楚,特别是雾霭,2025中国制造等等,导致全国上下必然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想这其中有没有其他特别的原因呢?
安:我们看好新能源汽车的时候,这个行业还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当然现在不一样了。当时也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但可能还没有让全社会明了。导致城市雾霭的因素调查结果表明,有几个城市首当其冲的是汽车尾气,这必然导致中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城市空气治理,汽车尾气排放治理。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不呼吸空气,我们也没有办法天天躲到别的地方去呼吸那些没有污染的空气,加上雾霭致病、致癌,导致整个社会运行成本的大幅上升,特别是老百姓对雾霭天气的怨声载道,必将迫使中国社会进行大气污染治理。你像这几天,武汉天气是天天爆表。这个是整个社会层面的,环境层面的因素,是全社会的。再一个,十二五规划,还有十三五规划,还有2025中国制造等等,新能源汽车都是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因此,这个政策支持的大背景,它不是一年两年的,而是比较持久的,而且它是无法逆转的。
这些因素都是你很清楚的,我想千千万万投资人也是知道的。但我觉得有两个因素你可能还不是特别清楚。
C:哪两个呢?
安:第一个,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中国汽车产业有多大的市场规模呢?2015年是2500万辆以上,就算平均销售价格是10万/辆,总共有2.5万亿的市场销售额,算5%的净利润率吧,就有1250亿元的净利润,其中跨国公司拿走了多少?少说也有600亿。我们这个估计是比较保守的,我相信那些做高端产品的跨国汽车公司,每年拿走700亿的净利润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国汽车产业最初执行的是用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就是放跨国公司进来,让他们跟我们合资,占领中国市场,我们学会了汽车制造,也学会了汽车开发。但是说实话,经过这几十年的合资,我们的市场也让了,汽车销售量连续六年都是全球第一,可市场基本上被合资品牌垄断,国产汽车品牌有几个崛起了?比如上汽集团,2014年全年销售561.99万辆,自主品牌年初设定的销售目标是26万辆,后来调整到20万辆,实际销售只有18万辆,只占到公司全部销量的3.2%。而公司2013年自主品牌汽车销量是23万辆。关键是它还雄踞自主品牌市场的第二位。第一位是长城汽车,稍好一些,SUV系列销售达到51.94万辆,脸上有些光彩。自主品牌汽车我们最初是设想市场换技术,最后是市场丢了,技术并没有换来个啥,像上汽的自主品牌荣威,产品设计还是英国人。产品研发学了个皮毛,市场还是牢牢控制在外国公司手中。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新能源汽车,它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就像现在中国的大飞机一样,必须要上,举全国之力也一定要上,未来必须要拿回市场的。因为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我们的确和跨国公司有几十年的品牌积累和市场积累的差距,可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了,而且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起步跟国外相差并不大,基本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正因为这一点,我们就有迎头赶上对方的可能。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要想一想,如果中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取代外资,取代合资品牌了,那么有朝一日,当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占领这个市场的时候,当新能源汽车取代了燃油车之后,那些被跨国公司拿走的每年几百亿的利润,仅仅这每年几百上千亿的利润,就足够可以赚回当初咱们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上全部的前期投入,而且,一旦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崛起了,中国崛起了,那么就可以去占领世界市场,每年从世界市场上拿回相当多的投资利润。这个局面,和现在合资品牌占领中国市场,每年从中国市场拿走那么巨额的投资利润,差别有多大?
C:这个因素我明白了。那么第二个因素是什么?
安:第二个因素,就是必须有新的产业崛起,能够取代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柱。中国经济,80年代是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以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代表的最初的三大件,进入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从而拉动了中国经济。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脑为代表的几大件,拉动了中国经济的第二波。96年到97年的大牛市,炒的就是长虹,海尔,它们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拉动了中国经济第二波发展。第三波是什么?是房地产。2005年到2007年,炒的就是万科,保利,招保万金它们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的崛起,是那个时代牛市的记忆。传统的汽车,比如上海汽车,一汽轿车,也是与这第三波大势同行的。但是房地产之后,中国经济缺乏一个大的支柱产业来接替它,因此,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经济需要新兴行业来崛起,来壮大,以接替房地产行业。你如果看看近期的数据,房地产投资不行了,中国经济投资下滑得厉害,这宏观经济数据就不行了,所以政府就不得不救房地产行业。当出现这个局面时,我们一定要很清楚,房地产已经大到政府不能不救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必须有新的行业接替房地产,否则中国经济就只能随房地产投资波动,止步不前了。现在中国谈供给侧改革,这新产品,类似于新能源汽车这类新产品的出现,它就是供给侧变革嘛。
C:这第一点,你今年年初讲课时是讲过的,对吧。只是我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在你前面的文章中,你对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的关系理解,是一个替代的关系。新能源汽车占领多少市场,传统汽车将失去多少市场,在我的理解中,这并不带来中国GDP的增加呀?不知道我这个理解对不对。当有朝一日政府想明白这个关系时,他们还会大力支持吗?这个支持于中国经济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呢?
安: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但你只看到了其一,没有看到其二。
C:其二是什么?
安: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从市场的角度来讲,的确是替代的关系。总有一天,新能源汽车占领了多少市场,传统汽车将失去多少市场。不过这是从长远来看的观念,从长远来看,这样理解没有大错。但是有一个理解更符合实际。比如2014年中国汽车销量是2372.29万辆,同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是74763辆,也即7.48万辆;而2013年的数据呢,2013年中我国汽车销量是1.76万辆,全部汽车销量是2198.41万辆。也即2014年,我国汽车销量增长了173.88万辆,而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量只占5.72万辆。这个数据表明,现在我们的汽车市场,并不是新能源汽车挤占传统汽车市场的份额,而是传统汽车市场还在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在扩大,是产销两旺,两方面都扩大的市场。只是它们的增速有差别。传统汽车的增速是百分之几,新能源汽车的增速是百分之几百。传统汽车市场的增长很缓,基本上是算术增长,而新能源汽车的增长是几何级数的增长。要不了1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年产销量就可以达到三五百万辆。当新能源汽车年销售增量超过中国汽车年销售增量时,那个时候传统汽车的市场销售是不增长的,然后那个平衡点一过,就是新能源汽车挤占传统汽车的市场空间,这个取代就出现了,直到有一天,传统汽车没有市场,生产出来了,没有人要,以致不生产了。
C:那个时候,市场全是新能源汽车的。是吗?
安:是的。
C:你觉得这个可能吗?
安:当你用按键手机的时候,你能想到现在大家都用智能手机,然后那种老的按键手机会没人要吗?
C:啊,明白了。
安:我们回到原来的话题。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我们前面讲了两个好处:治理雾霭这个大战略的好处,还有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这个大战略的好处。从经济上来看,尽管最终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是一个市场替代关系,可是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首先,中国企业要研发新能源汽车,就得要大量进行研发投入,它要进行技术积累,要申请专利,要进行方方面面的大规模的技术投入。这是第一点,这会拉动经济的,是增量。第二点,新能源汽车除了研发投入之外,还要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投入,建厂房,添设备,雇员工等等等等,这是重新投资,也会拉动经济。第三点,新能源汽车可以拉动新的产业链条,比如电池、新材料、电机、电控等等方面,它会产生新的拉动,对整个产业链条有巨大的拉动作用。还有一点,新能源汽车在最初是高价格的,比如高端的大客,可达到两三百万,比如万向菲斯科公司未来推出的新能源汽车,它的定价也许可能达到12万到15万美元。这些高价产品对市场来说,它是有增量的。第四点,一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达到世界水准,那么未来中国的汽车出口,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闹不好德国大众、日本丰田、本田的今天,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明天。出口世界市场,这个增量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带给中国经济未来的巨大增量。因此,从这些角度来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必将重复彩电、冰箱、空调的发展路径,带给中国丰厚的经济回报。
C:你怎么将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彩电、冰箱、空调行业发展相比?它们有什么类似的?这个你得说说。
安:我们要这么来看这个市场。原来的模拟彩电,中国是日本彩电屁股后面的小跟班儿,跟屁虫。当年日本进口彩电,最初25英寸的是8000元,29英寸的是13000元,我国只能生产21英寸的,3000元左右。那个时候,中国跟日本根本就无法竞争。但是,后来不生产模拟电视了,生产数字电视,现在日本的彩电企业,你能看到有什么影响?松下2014年全球彩电销量700万台,可它从2008年开始,彩电生产连续7年亏损,因此它将松下中国工厂、墨西哥工厂都关闭了,不生产了。TCL2014年全球彩电销量是1718万台,松下只及它的一个零头。我认为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将重现数字电视取代模拟彩电的一幕,重现中国彩电在全球挤占日系车、德系车的一幕。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将在国内抢占市场先机,并最终因为成本领先、效率提升而抢占世界市场。同时,因为这一点,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将带给中国经济以世界市场的增量,成为取代房地产、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行业之一,而且未来它必将成为中国的支柱性行业,就像现在大众之于德国,丰田本田之于日本一样。这是个天生的大行业,未来它一定会诞生属于中国的伟大公司。
C:你确信你前面的分析吗?你前面的文章说,用2015年的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有125倍的发展空间。你对这个到底有多大的把握?
安:我觉得有两个大势我们一定要看清楚。
这第一个大势呢,就是城镇化。放开二胎以后,未来中国人口高峰可能在2030年到2040年,届时中国有15亿人是很正常的情况。70%的城镇化率是10.5亿,80%的城镇化率是12亿。美国现在的城镇化率大致是83%左右,它的总人口是3.178亿,2014年它的汽车销量是1652.2万辆,以此来估算,中国城镇化高峰时,年汽车销量高得惊人,你绝对想象不到,可以达到7800万辆。
C:有这么高吗?
安:市场往往是超出人们预想的。2000年中国汽车年销量才多少?208万辆,而2015年是多少?2500多万辆。当然,中国和美国有相当大的差别,我相信中国城镇化高峰时汽车销量即使达不到7800万辆,达不到美国的水准,但是达到4000万辆甚至5000万辆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中国人的消费是一窝蜂,跟风现象很严重。你家有汽车了,有面子,我家就必须得有。这是很正常的。现在城市年轻人结婚,汽车基本上是必需品。因此,未来中国年汽车销量达到4000万辆是有保障的。
城镇化是中国的一个大趋势,中国经济要再提高一个层级,未来农民进城,是必由之路。这个我在1988年就有研究结果了。这个大势,未来还要持续二三十年。另外,即使城镇化没有那么快,我也看到了一个大家想不到的现象,在我们那个闭塞的山区,就我们垸子,就有两个农民家庭买了小汽车,这意味着未来即使城镇化推进得不那么迅速,汽车进入乡村,也将是未来几十年的大势了。
C:是吗?你们村子里有人买了汽车?
安:不是村。一个村有好多个组,而是垸。我们垸加上周边的三个小垸子,一共是两个组。如果在全村里找,不算那些买车子做生意的,搞运输的,我想找出10台20台车子,应该是很正常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估算2014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是20万辆左右,2015年全国汽车销量是超过2500万辆,因此,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空间125倍,这是一个保守的估计。
C:那你的第二个大势是什么?
安:是中国走向富裕的进程挡不住。中国走向富裕的进程挡不住,中国老百姓走向富裕的进程挡不住。只要这两个进程挡不住,汽车就会进入中国千千万万百姓的家庭,这个是必然。2014年中国人均收入是28844元,增速是9%,中国再和平发展20年,哪怕人均收入年增速是5%,20年后人均收入就是7.65万,基本上工作一两年就可以买一辆汽车,大家怎么不买呀是吧。现在年轻人消费观念跟我们完全不一样,他们习惯消费,因此这个大势无法阻挡。中国即使不能像美国那样成为汽车上的国家,也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全球最成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对话(下)





昨天的文章贴出来后,有人说中国不可能最终年销售7800万辆汽车。安民并没有按这个来估算,而是按4000万来估算的。美国真的不是我们的参照,但是它的数据却可以对我们的估算起到某种程度的补充作用。这是题外话。现在我们接着把对话内容整上来。



安:这些是我所说的大势,未来几十年的大势。不知你对我的这个判断同意不同意,还有,有什么地方你觉得还不清楚,还需要我讲得更为透彻一些。

C:我觉得你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听了你的分析之后,我觉得新能源汽车未来几十年的大势,是不可能逆转的。但是我觉得有一点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清楚,就是为什么大众、丰田、本田的今天,它们在传统燃油车上的地位,是今后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的未来。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安: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未来凭什么攻占世界市场?我想你问的主要是这个。是的,在传统燃油车方面,中国企业跟世界汽车巨头没有办法比。所以中国得另起炉灶,所以电动汽车在中国就有了兴起的根基,有了足够的理由。这就像我们炒股票,一只股票被炒高了,里头的庄家挣了很多的钱,后来的大资金并不倾向给它抬轿。因为跟风,弄不好就跟死了。但电动汽车有个好处,就是中国企业和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动汽车生产商差不多同时起步,我们的车子可能有问题,对方的问题同样成堆。很典型的就是菲斯科,它当初是美国最好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但万向收购它后,发现它的车子有两百多个问题。从2014年2月到2016年7月,万向要用两年半的时间来解决这两百多个问题,把它质量做好了,才去发布新的车型。这说明世界上最优秀的新能源汽车公司,也不是没有毛病的。同样的道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即使现在每年销售几万辆车,从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来看,他们的车子也属于才起步不久的阶段。

因为差不多同时起步,因为大家多多少少都有问题,大家没有太大的差距,因此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就可以跟外国汽车生产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里相抗衡。这是第一个原因。

C:第二个原因是什么?

安:第二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市场优势会转化成成本优势。中国的成本优势,一方面是工人工资,还有零部件配套成本,另一方面是市场优势,这些优势会转化成成本优势。首先是中国汽车产品研发人员、检测人员等的工资收入和国外有比较大的差距,包括有不少研究项目是政府有引导资金,引导大学、科研院所进行研发,还有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研发投入,这些研发投入中,人工工资要占很大的比例。这一块儿中国跟日美欧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其次,中国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特别是零部件生产线上的工人,他们的工资还具有优势,这会导致零部件制造成本下降。第三,中国东部,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的汽车零部件配套成本很低,可以很方便地进行配套零部件采购,其采购、生产、运输成本都比较低。第四,中国市场优势巨大,中国最后是15亿人口,日本是1.27亿,欧洲全部是7.8亿,美国是3.178亿。加上中国治理雾霾需要,因此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这才几年时间,很快就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这意味着中国前几名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它的成本很容易就可以低于日本、美国和欧洲。因为工业品,特别是汽车开发,前期投入巨大。一个新车型问世,前期投资至少不低于10亿。这么巨大的前期投入,需要摊进后面的每辆车子的售价中去。如果摊进10万辆车子,那么每辆车的售价要提高1万,如果摊进20万辆车子,那么每辆车的售价要提高5000元。还有巨大的模具费用等等,也是如此。而中国因为市场巨大,因此中国汽车在前期研发费用的摊销方面,更有优势。而且制造企业就是这么个规律,产品生产得越少,它的成本就越高,两家汽车生产企业同时开工,一家某一车型产年20万辆,另一家某一车型年产5万辆,后者的采购成本、制造成本就比前者要高得多,这个是普遍规律。

C:所以,市场优势最后一定会转化为成本优势,是这么个道理吧。

安:对的。

C:但是,汽车生产流水线上,不是有很多机械手么?

安:这个主要是总装生产流水线上如此。其他特别是零部件生产线上则未必。况且从未来来说,中国产业工人的供应相对来说是下降的,因为88年以后,每年新生人口基本上是下降的,这导致人工工资总体上是上升的趋势。那么汽车生产流水线上,包括以后零部件生产流水线上的机器人会越用越多。而中国的机器人售价比外国便宜,这个导致未来中国汽车制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而成本也会比国外要便宜得多。

C:就是你的机器人比我们贵,你的人工也比我们贵,而且同样的流水线,我们是满负荷运转,你不是,你的设备有闲置,因此我们折旧和摊销就比你们有优势,最后我们产品的成本就比你们低,比你们有市场优势是吧。

安:是的。

C :只是技术上我们和国外还是有差距呀。

安:这个差距未必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当然我不太了解新能源汽车中外到底有多大的差距,但是起点时间差不多,这个事实,导致我相信这个差距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小。况且我相信中国人非常聪明。中国人在航空航天武器等高端领域并不比外国落后多少,因此在新能源汽车开发领域,也不会比国外落后多少。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前面说了万向,万向的新能源汽车布局,是在世界范围内布局的。万向在别人还没有醒的时候,早早就意识到了在世界范围内布局的重要性,因此它先后并购了A123,还有菲斯科。2014年2月万向并购菲斯科以后,《南方周末》记者当时采访我,说他们打探到一个内幕消息,北汽还是哪家汽车生产厂商要菲斯科的股权,因为是国企,在美国政府那里通不过,因此想通过万向先拿到菲斯科的股权,条件成熟时再转手。我说这个似乎不可能,我说如果我是鲁冠球,我就不会这样做。拿下了菲斯科,只要把它消化好了,万向就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而且到时美国的市场就对万向是敞开的。美国的市场是敞开的,世界各国的市场对万向也就是敞开的。这个是国内其他生产企业做不到的。也就是万向拥有了菲斯科,只要它运营好了,那么就等于它同时拥有中国、美洲和欧洲电动汽车市场,这个是国内很多企业想要而做不到的。市场的扩大,会导致它的生产成本最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个是制造业的普遍规律,它最后一定会在万向的新能源汽车制造中体现出优势来。

C:所以,你才高度评价万向成立美洲公司和欧洲公司,在全球进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并购和资源整合的意义。

安:是的。万向的眼光,是全球的,这是我特别看重的地方。这等于它的汽车还没有生产出来,就是顶尖的。万向新能源汽车在国内有16年总共五六十亿的投入,在国际上现在有A123和菲斯科,未来还有其他他看中而并购的优秀企业,它一开始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整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资源,这种眼光,是国内很多企业所没有的。

这决定了万向的基因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它一开始就是杂交优势。中国人踏踏实实做实业的基因就在万向的血液里,万向集团亏损16年,一点一点积累新能源汽车技术,这个是它的基因;此外,中国的成本优势,这个基因自然也是万向的。还有一个优势,美国的创新优势,这个基因也在万向身上,在菲斯科和A123等等公司身上。这种中美基因的结合杂交,决定了万向是一家与众多新能源汽车大不相同的公司。

C:因此你判断万向未来是世界前三。

安:是的。鲁冠球2014年2月份连引领中国新能源汽车都不敢说,现在他怎么说?现在他说,万向是要做领头羊的。他对万向新能源汽车的要求是,无论哪一个环节,做不到前三就不要做,就要砍掉。既然这样,万向现在的技术储备,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他们至少是国内的前三。这个是并购A123和菲斯科带给他们的巨大变化,这是他们实力的改变带来企业领导人信心的大改变。况且万向有中国市场、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门洞大开的优势,这将导致万向未来的目标一定是世界前三,而且未来他们也一定会具有这个实力。

C:你怎么会产生这个判断?这个判断依据充分吗?

安:前面我们讲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企业有制造优势和成本优势等。而因为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和世界几乎同时起步,这个成本优势最终会转化成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市场优势,大众、丰田、本田的今天,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明天,在这方面一定可以诞生一两家甚至两三家世界级的企业。而万向因为并购了A123,因为并购了菲斯科,它已经处于世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前沿,即使不比特斯拉领先多少,也不会比它落后多少。我们要注意,鲁冠球是买了一辆特斯拉车子的,我们相信他不是买了来乘坐,而要会把它拆开来学习对手的。加上菲斯科三四年前在全球人心目中定位就比特斯拉要高档得多,加上万向并购菲斯科后,解决菲斯科那两百多个问题所导致的质量大飞跃,它所出现的质变,导致万向现在即使不比特斯拉领先多少,也不会比它落后多少;我们这个判断是站得住脚的。因此,万向现在有跟世界一流公司拼技术、拼市场的本钱,这是今天的万向和2014年初的万向最根本的区别。如果考虑到万向的产业布局,导致全球市场对它门洞大开、毫无设防的现实,那么我们可以相信,一旦明年新车型发布,一旦国内乘用车牌照被申请下来,万向的起点就是别人所无可比拟的,它具有其他企业想象不到的可以抢占世界市场先机的优势。

C:但是在国内,万向现在在市场方面是落后的。

安:这个是事实。但我们要看到,万向现在跟上汽合作生产电动汽车的客车车型了,乘用车方面,虽然万向的牌照还没有拿下,但是我们相信他拿下乘用车的牌照,到时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中国没有道理不给那么优秀的民营企业发新能源汽车准生证。况且万向现在所拥有的技术实力,导致它一旦开始生产,就可以很快抢占中国市场。技术优势是目前万向最大的优势,这个无须怀疑。而且在其他很多行业上,很多产品上,最先开始生产的企业,未必是最后的优胜者,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关键不是别的,技术领先和市场领先、服务领先才是关键。因此,万向现在在中国市场上的落后,是很正常的表现,而不是它真正的未来。正因为对技术的了解和自信,所以鲁冠球才说,做不到前三就要砍掉之类。在安民看来,他说这个话,是留有很大余地的。

C:那么,你怎么看比亚迪呢?

安:在国内,比亚迪在电池方面,是有优势的,而且它目前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占领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优势,它目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第一,它的客车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也抢占了市场先机。但这二者也有不同,比亚迪的技术底子,是中国的,当然也有欧洲的因子。而万向的技术底子,既有中国的,更多的是美国的。美国这个国家,更具创新的优势。因此,至少在目前,比亚迪和万向,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储备方面两家很有优势的公司。比亚迪因为生产传统汽车,他的新能源汽车车型推出后,准生证拿得比较顺利,万向相对于比亚迪,是跨行业的闯入者,存在拿准生证问题,因此暂时市场落后。但我更看好万向一些。因为相对于比亚迪,万向更具世界眼光。

C:你在判断比亚迪和万向这两家公司时,你这样说,是否留有一些私心呢?

安:怎么讲?为什么说我可能有私心?

C:因为万向是你发现之后通过公开平台推荐给投资人,并且最终得到市场认可的。你当初就说过,在万向和比亚迪之间,你更看好万向。

安:平心而论,我前面说,比亚迪和万向,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储备方面两家很有优势的公司,这个评价是客观公允的。至于前几年我更看好万向,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两家公司估值的差异,当时万向是按零部件公司估值的,而比亚迪是参照特斯拉估值的。二是比亚迪在传统汽车领域、手机等等方面尾大不掉,既然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最终是一种替代关系,则比亚迪当时的主营收入越高,在后面的替代中要花掉的本钱就越大。而万向在汽车整车方面是零,且零部件的收入当时不足百亿,这个是很占优势的。因此我当时更看好万向。事实上,经过这一年多的炒作,万向的股价涨幅,要远远超过比亚迪,这也可以看出我们当初对这些因素的判断,是很准确的。应该说,从投资的角度而言,比亚迪不是不好,而是万向更好。这是我当初更倾向于万向的原因。

C:那么现在比亚迪的市场优势已经发挥出来了,万向还远没有发挥,你现在是什么观点呢?

安:比亚迪未来自然前途远大,这个观点我们仍然没有改变。因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前途是无须置疑的。只是比亚迪的市场定位太高了,总市值太大了,这是我觉得投资万向更好的原因。

对新能源汽车整车公司的估值,比亚迪现在用的是特斯拉的模式,而万向现在则不然。万向现在总股本24亿不到,市场价21元左右,那么总的估值是约500亿的市值,这个跟比亚迪相差太大了。我们去年说过,万向的估值模式一定会变,它的估值最终会变成新兴行业成长性公司的估值模式。我们现在只要看看互联网金融公司,互联网教育公司,它们的估值是怎样的估值,一家亏损的公司,可能估值几百亿。万向还远没有达到这么个估值模式。而且,我们相信,中国市场只要再这么发展两三年时间,就一定会有新能源汽车公司变成盈大利的。而真正在新能源汽车上盈利的公司,我想首先是比亚迪和万向它们。

C:关于比亚迪,你能否多讲讲。巴菲特毕竟是有号召力的。

安:巴老是在比亚迪港股那么低的价位进去的,因此,他的这笔投资,注定是很成功的。从国内市场来说,比亚迪和万向应该是新能源汽车的双龙头。而且从近期走势来看,比亚迪有筑底的迹象,如果大家更努力一些,这底部应该能够筑成功吧。我觉得这个倒不是关键。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14年和2015年井喷,其最大受益者,自然是新能源汽车公司了。当然,它们的上游充电桩,还有锂电池企业等等也自然受益。不过从近期的表现来看,充电桩有很好的表现,普天和奥特迅甚至深星源等前期都是代表;近期则是锂电池得到较好的炒作,天齐锂业、赣锋锂业、西藏矿业等都得到较好的炒作。相对来说,在9月份以来的反弹中,新能源汽车表现一般,而它的行业成长性如此之好,这个或许是它们还有可能被某些大资金相中,再炒一波的契机吧。沪深市场总有一个特点,就是当市场有两三周甚至一两周的反弹,就会有股票率先起涨,最终涨幅惊人。新能源汽车能否在后面的行情中有很好的表现,这个得看大资金的态度,而不是安民我所能够左右的了。不过有三点有利的苗头,一个是比亚迪前期筑底迹象明显,这个前面说了。二是万向股价已经非常接近上升趋势线了,我们相信这条趋势线有一定的支撑。三是在新能源汽车的股票中,我们没有发现大资金有明显出逃的迹象,而在充电桩甚至锂电池个股上,则不排除有这类很明显的迹象。这个或者意味着他们或许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还会再做一波,也未可知。反正我们不再猜测。市场的走势是市场的走势,我们对这个走势,并不想干预,可能也无法干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24年5月31日最新敬告:文明发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5-2-6 12:01 , Processed in 0.040529 second(s), 3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