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0年代初:成长型和新发行股票的疯狂
◆合并产生成长:多角化经营浪潮
◆业绩为王:概念股的泡沫
◆70年代:蓝筹股泡沫
◆80年代:覆辙
◆概念股再次风行:生物技术泡沫
◆90年代:日本和Internet
◆Internet造就的疯狂
60年代初:成长型和新发行股票的疯狂
20世纪60年代初,成长(Growth)是华尔街最流行、最具有魔力的词语,充满神秘的色彩。一些成长型的公司如IBM、德州仪器公司的市盈率曾达到80多倍(一年后,他们的市盈率只有20~30倍)。当时对这种公司的估值方法是否合适提出质疑几乎被视为异端。这些股票的价值无法用内在价值法来评估,然而投资者深信,在美好的60年代以后的几年内,其他的买家会蜂拥而至,以更高的价格买走他们手中的股票。新闻周刊当时引用一位股票经纪人的话说:这些投机者认为“他们买的任何股票都会在一夜之间增值一倍”。而可怕的是,这一切都确实发生了。
更多的股票在发行。发行人为满足机构投资者对股票的饥渴,不断地发行新股。1959到1962年发行的新股比以前任何年代发行的新股都多。这一段时期被称为“电子繁荣”(tronics boom),因为这时的股票常带有从单词电子(electronics)中截取的片断,即使这些公司本身和电子产业毫无关系。而买家对这些公司真正做什么并不关心,只要这些公司听上去像一个电子公司就行。在那个年代,电子就意味着深奥,意味着高科技。美国音乐公会(Amercian Music Guild)是一家上门推销留声机和唱片的公司,在上市前将公司名称改为太空之声(Space tone),发行价是2美元,几星期之后涨到14美元。
名字就是游戏。还有一堆叫做“trons”的公司,如:Astron, Dutron, Vulcatron及Transitron等,以及叫做“tronics”的公司,如:Circuittronics, supronics, Vediotronics等。还有一些公司干脆把tron和tronics加在一起,如:Powertron Ultrasonics。以一个制造鞋带的小公司为例,它已经造了40年鞋带,市盈率最高达到6倍,后来把名字由“鞋带公司”(Shoelaces, Inc)改为“电子及硅多燃公司”(Electronics and Silicon Futher-Burners)。在当时的市场,电子和硅这两个词就值15倍市盈率,然而真正的价值来自“Further-Burner”,没有人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一个没人明白的词可以使你的公司价值翻一倍。因此,鞋带生意的6倍市盈率加上电子和硅的15倍市盈率是21倍市盈率;如果再加上“Futher-Burner”的翻倍,这个新公司的市盈率就达到了42倍。
在以后对新发行股票的调查中,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发现了很多欺诈和操纵市场的证据。例如:一些投资银行,尤其是承销小盘子的投资银行,常会持有大量的股票,这就使得市场中流通的股票很少,价格可以快速地攀升,有些热点股票会在发行的当日股价上升1倍。下表(单位:美元)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了这段时间的股价的变动。
股票名称 发行日期 发行价格 发行当日收盘价 1961年最高价 1962年最低价
Booton_Electronics 1961.3.6 5.5 12.25 24.5 1.625
Geophysics 1960.12.8 14 27 85 9
Hydro-Space 1960.7.19 3 7 7 1
Mother's_Cookie 1961.3.8 15 23 25 7
投机的风潮使得连像妈妈甜饼(Mother's Cookie)这样的公司都收入颇丰。设想如果他们将名字改为Mothertron's Cookietronics将会是何等的风光!10年后,这些公司的股票大部分都一钱不值。每个新股的投资者都坚信股价一定会上升(无论公司的资产或者以往的业务记录怎样),现在股票承销商的问题不是如何将这些股票卖出去,而是如何在疯狂的购买者中间分配这些股票。当这些投资者充满一夜暴富的念头而且愿意吞下任何诱饵时,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如果没有公众的贪婪,市场操控者是没有机会的。“电子繁荣”(tronics boom)在1962年破灭。即使是那些质量最高的成长型股票,也难逃厄运,股价急剧下跌,跌幅远远超过大盘的跌幅。
合并产生成长:多角化经营浪潮
金融市场的天才之处在于:如果一种产品有需求,它就会被制造出来。所有的投资者都希望每股收益不断增长,如果这种增长可以被人为制造出来,那么就会有人利用各种手段来制造它。在60年代中期,一些有创造力的企业家发现增长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就是合并协同(Synergy)。
协同作用就是2+2=5。因此,两家公司分别有利润200万美元,如果他们合并,就会有500万美元的利润,这种神奇的利润制造的新方式被称为多角化经营(Conglomerate)。表面上看,合并可以使公司增强财务能力,加强市场渠道的力度,企业管理效率更高,运营更有效率。但实际上,60年代的多角化风潮的原因主要是收购的过程本身就产生了每股收益的增长。事实上企业的经理更愿意请财务专家来操作,而不是请运营专家来提高收购企业的利润。通过简单的手法,他们就可以把一批不相干的企业放在一起,并且使得企业每股收益持续增长。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假设我们有两家公司,Able电子公司和Baker糖果公司,每家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都是20万股,1965年他们每家公司的利润都是100万美元,即每股收益$5。我们假设两家公司都没有增长,不管有无合并,他们的利润都不会发生变化。然而这两家公司的股价不同,Able电子公司由于是电子公司,它的市盈率是20倍,乘以每股收益$5,每股价格是$100。Baker糖果公司是一家传统公司,市盈率是10倍,因此它的股价是每股$50。Able电子公司的管理层决定要进行多元化经营,他们提供给Baker糖果公司一个换股方案,每三股Baker的股票转换为Able公司两股的股票。Baker公司的股票持有人会非常乐于接受这样的方案,因为两股Able电子公司的股票值$200,而三股Baker股票只值$150,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建议,于是合并被通过。
于是我们有了一家新公司——Syner公司,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333333股,利润200万美元,每股收益$6,于是在1966年这个合并完成后,我们发现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长了20%,从$5增长到$6。这样的成长速度证明了Able电子公司的20倍市盈率是值得的,因此,Syner公司的股票价格从$100涨到$120。1年后,Syner公司又发现了Charlie公司,公司的利润是每股$10,发行在外的股票是100000股。Charlie公司从事军用仪器的生产,风险较高,市盈率只有10倍,每股售价$100。Syner公司吸收合并了Charlie公司,换股价是1:1。在1967年底,合并的公司有300万美元的利润,发行在外的股票433333股,每股收益$6.92元。我们发现多角化经营确实创造了成长. 事实上,每家公司并没有增长,只是通过简单的合并,投资者就会看到以上的公司的三年业绩。显然Syner公司是一家成长型的股票,它的优异的表现甚至可以使它的市盈率更高。实际上,只要Syner公司收购的公司越多,它的每股收益就成长得越快,它的股票就越有吸引力,它的市盈率就会越高。整个事件就象一个链条,只要收购在继续,所有的投资者都会受益。当然,这个过程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1968年1月19日,号称“多角化之父”的Litton Industries公司宣布第二季度的盈利将会大大低于预期;该公司10年来每年都保持20%左右的成长。市场对多角化公司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在随后的抛售风潮中,多角化公司的股票下跌了40%。下表是当时几家公司的股价变动情况。
1967年 1969年 股票名称 最高价格 市盈率 最低价格 市盈率
Automatic_Sprinkler 73.7 51.0 10.9 13.4
Litton_Industries 120.5 44.1 55 14.4
Teledyne 71.5 55.8 28.3 14.2
其实,这种收购的手法在现在的一些成长型公司中依旧在使用,只不过领域集中在一个或少数几个行业。Cisco公司90年代持续的业绩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收购,每年Cisco公司都要收购20家以上的公司,这种收购当然有业务领域拓展的考虑,但更多的是利用收购公司的高市盈率和被收购公司的业绩来制造每股赢利成长的现象。据统计,Cisco每年的销售额中30%~50%是来自新收购公司的贡献。这种成长方式在股市向上时,是一种最快速的增长方式。而股市一旦低迷,就会遭到投资者的抛压。
业绩为王:概念股的泡沫
当多角化泡沫破灭以后,投资基金的经理们开始寻找新的魔术词语。他们不再对合并协同(Synergism)感兴趣,而转向了最基本的概念——业绩(Performance)。显然,如果一家投资基金的收益率高于其他的基金,它的股票必然更好卖。一些基金也确实做到更好的业绩——至少是在短期内做到了。Fred Carr的企业基金(Enterprise Fund)1967年的收益率达到了117%,次年达到了44%。而同期的标准普尔指数分别为25%和11%。这样的表现使得更多的钱进入该基金和其他有辉煌业绩的基金。这次公众不再赌黑马,而是在赌骑手了。
这些骑手是如何做的呢?他们把投资组合集中在一些有活力的股票上;这些股票都有一个好的故事;只要他们发现有更好的故事,他们就会立即转移投资。这种策略在一段时间内非常有效,引来了众多的模仿者,这些后来者很快形成了所谓的投机基金(“go-go” fund)。这个业绩游戏扩展到所有投资机构中,甚至大学捐赠基金的经理也被迫追求业绩。业绩投资(Performance Investing)占据了60年代末的华尔街。对基金经理的要求非常简单:集中持有少数几支股票,如果有更好概念的股票出现,立即更换新的股票。由于短期业绩表现是如此的重要,最好的方式就是购买那些有激动人心的概念并且可信的股票,你必须确信市场现在就能够认识到你的股票的价值,而不是遥远的将来。这就是所谓“概念股”产生的由来。但是即使你的故事不是完全可信,只要你向投资经理证明大众会相信这个故事,就足够了。华尔街年轻一代的投资经理只认好概念或好故事,最后发展到任何概念都可以。下面是几个典型的概念股票的股价变动。
股票名称1968~1969年 最高价格 最高市盈率 1969年末持股机构投资者数目 1970年最低价格 下跌的比例
四季医护中心 90.75 113.4 24 0.20 99%
全国学生营销 35.25 111.7 21 0.875 98%
表现系统 23 — 13 0.125 99%
其中四季医护中心是医疗保健概念股;全国学生营销的概念是专为年轻人服务的公司;而表现系统(Performance Systems)则是明尼珍珠鸡快餐连锁店,为了迎合金融界的需求,改名表现系统。该公司在股价上升到最高点时,并没有盈利,市盈率达到无穷大。为什么这些股票表现如此之差?通常的解释是他们的市盈率高得离谱,当从100倍的市盈率跌到正常的20倍时,投资者就损失了80%的投资。大部分概念股公司都是创办人经营,而不是职业经理人,管理经验严重不足,经营不善,遇到严重的问题。当1969年到1971年的熊市来临时,这些股票迅速地下跌,概念股的泡沫破灭了。虽然追求优秀的业绩并没有错,但是这种疯狂的每星期、每月都要评估业绩的做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