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8-23 21:30

继续闲谈,以史为镜,看看历史的哪一幕可以借鉴

1、08年的形势不具有借鉴意义,彼时中美还是共同体,连救市金额都一样,更别提保尔森亲赴北京来求情,和当下差异太大了,那时候房地产绝对还可以利用,我觉得各角度都不可比。

2、12,15年也不一样,彼时的货币政策和目前差异太大了,作为股市重要因素,可比性不大;

3、18年的外部环境和目前类似,受敌较多,那时候是以贸易战为主,引发国内相关白马崩盘,目前是金融战白热化,借着小作文攻击,很疑惑就这种手段都能带来这么大的效应,确实不理解,国家所谓的平准基金也不少啊,可动用的交易手段多了去了,看不懂看不懂;

4、05年的内部市场结构和目前很类似,股市的地位不高,各个层次的股民开始失望,经济上经历了高速发展后(那时候还没挖掘房地产)开始迷茫,但那个时候外资态度还是很正面的,偷偷在买;

----先写这么多,中期看指数不温不火概率大,要找到类似05年,18年底的契机,才会带来指数的一个跃迁。

杰西里莫斯 发表于 2023-8-23 22:13

老兄高见先顶后看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8-24 06:54

而高层做决策时,要找到主要矛盾,找到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后对症下药。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终于说服了国务院,宣布要从根子上解决股权分置的问题。
股改的核心就是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赎买流通权,俗称“补偿”。按规则,必须经参加表决的流通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三分之二以上方可通过。比如:三一重工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的方案是10股送3.5股和8元现金。
这是明面上的消息,据说在这个过程中,尚福林也到广东与公募、私募、大户座谈,希望支持此项改革等等,到此是不是官府+钱庄+江湖都具备了。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8-24 06:57

05年我刚刚开始接触市场,业内朋友推荐了几个大咖让我关注他们的观点,这里说一个,也是看看老外的金融策略;

23日,由成都商报和四川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民族证券成都沙湾路营业部联合举办的“揭开QFII面纱与最牛QFII面对面——瑞银总经理张化桥投资报告会”活动受到了蓉城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五百多名各界人士参加了23日的报告会,场面空前热烈。

有“中国第一分析师之称”的张化桥先生风尘仆仆赶到会场,没有片刻休息,便立即步入会场开始演讲。一开始,张化桥先生开门见山:“此次讲座,我没有套话、没有假话、没有空话、没有我不相信的话……”一下子博得了投资者好感。

张化桥表示,他本人不愿意讲大势,因为大势谁也不知道。他也从来不看指数。如果一定要谈,就他个人来看,今明两年的大势他并不看好,这是多种因素决定的。首先,全球货币政策紧缩及国内货币政策偏紧。此外,在2003~2004年,上市公司每股盈利基数很高,这使得2005年上市公司业绩难有大幅增长,最后,上市公司圈钱欲望强烈也是造成股市不景气的重要原因。

-----其实此时的qfii在拼命的买。至少那个时候外资对大指数看法是3000点的。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8-24 07:06

说回当下的局面。

股票市场仍然是融资市场定位是主要矛盾,如何让投资者获得相应的收益是主要方面,过去20年了,各种招数都用过,看来是走到了一个死胡同了,对标美国呢,最高层未必同意,包括强制退市和加大股东分红有利于投资者的办法未必会采用。但可以关注这类信息是否会出台。

眼下呢,手疾眼快的还是先来概念题材吧,吃屎都讲究第一口,就是要快。同时等待转机的到来,包括人士变动,高层政策变动,咱A股比较封闭,就以国内为主即可。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8-24 07:17

从上市的产业格局划分,上市的国有企业中,普遍是偏需要不断造血功能的那类,包括银行,大家都说银行很赚钱,其实它更多需要央行护犊子的政策+源源不断的补充资本金,这么年下来大小银行也都上来圈钱了。

其实三桶油这种不太需要资本市场什么的,很有钱,它们对资本市场的表现不太在意,中石油48元到现在,股民叫惨而已,公司里面各种资本开支,各种中间环节的截流,还是一样一样的,换句话人家的寻租空间在于庞大的组织体系和行业业态下的各种跑冒滴漏,合理甚至合法,玩资本市场似乎也太累了。

还有大隐于世的国家电网,根本不着急上市,不差钱,垄断,很稳,领导到员工都有钱,厉害确实厉害!

烟草不说了,大家更懂。

大的央国企的特点决定了它们的所有者对估值是不关心的。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8-24 07:22

医药行业接触过1,2个吧,尤其创新药那种,确实现金储备挺多的,之前炒那么高有其国内估值的合理之处,后来的变化对这个行业的打击可以说是巨大,有研究表面,这类行动的结果就是导致行业整体毛利率下降-投资回报率低-资金不愿意投这样的恶性循环,可惜当前大形势下貌似高层也不在乎,也许真要共同富裕为长期目标了。

老美这么多年长期霸占的高定价策略、高投资回报机制是其真的牛逼的地方,加上背后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死而不僵,世界仍把其视为金融的核心定位。
比如你看他这么疯狂加息,仍能保持核心产业较高的定价,这里面的水平还是真的高啊。

红胜火 发表于 2023-8-24 08:19

所谓的平准基金也不少啊,可动用的交易手段多了去了,看不懂看不懂;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8-24 08:59

关于期权的运用,国内的介绍尤其是偏向交易策略的实务方面,比较少。
通过一些公开消息,美国在指数期权,个股期权方面运用非常成熟,交易量远超股票,包括巴菲特,国内报道很多的只是他长期持股的策略,而他对期权的交易策略很少提及,也是报道这块的策略占到了他总体的不小份额。

包括最近大热的英伟达,截至8月中旬,英伟达期权押注已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看涨期权占约60%,8月份未平仓的英伟达看涨期权合约数量已创下新高。

因为表面上看美国的顶级公司(其实大部分中国投资者投资这些公司的风险是很低的,就像投资中国的最核心那几个股票估计也还类似)一直维持上升趋势,其背后的期权结构如何,了解很少。后面了解多了,再来分享,目前单纯认为某些大资金会利用期权博得其短平快的收益。

期权由于其以小博大的特点,加上时间价值的机制,在行情转折阶段,会给小资金的个别投资者带来惊喜,我国的个股期权一直没什么动静,指数期权交易量不大(相对于股票),但最近行情波动,大家可以看看etf期权的波动,期权的策略很多,散户常见的还是趋势交易,复杂的套利交易还需要更多的模型配合。

缺乏丰富的金融工具支撑,单纯的股票市场大概就是多头为主的交易模式了,比较单一,抗风险性也不强,不过从目前监管的用人角度,期权在国内的发展也没戏,新任的金融大佬都是保守派。

闲聊点这块,不做推荐。

往事随风转 发表于 2023-8-24 13:32

央行具有很强的创造货币的能力,正如前央行被调查的孙司长在其《第一排 中国金融改革...》一书中提出的贷款创造货币的开拓性观点,也就是信用作为无形的资产,可以产生贷款,而不是需要老百姓先存款在发放贷款的传统思维(准确说是我们国人思维,我们历史的钱庄就是这个逻辑),而欧美金融核心就是信用,由其产生出货币。

比如央行凭借其地位,产生出一笔巨大的贷款,贷给某个金融机构,由其进行资本市场操作,买入核心资产维持底部的估值,这样以信用为背书产生的“钱”被股本所吸收,专款专用,简言之这类操作在美国的QE中屡见不鲜,通过各种包装,合理合法维持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对于非科班的人,以信用创造货币的逻辑,是有些难以理解。反而大家就要接受一个现实,一个主权国家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信用,创造出货币,用之有度,不会有什么问题,金本位后的时代就是这么运作的。

央行的高手们当然懂这个道理的,但屁股决定脑袋,都要察言观色,可用可不用之间,那就不用了,说白了大家都变成我只是个打工者心态了。

那就是要出问题了。

都是骗子呀 发表于 2023-8-24 18:53

躺平装死中

道然 发表于 2023-8-24 22:09

经济形势不好,股市能保持这样觉得不错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继续闲谈,以史为镜,看看历史的哪一幕可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