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的三个阶段(转载)
本帖最后由 道不清讲不明 于 2014-2-13 23:13 编辑牛市,怎么样的市场表现算牛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按照我的理解,牛市首先指数要创历史新高,其次牛股要层出不穷,再次投资者要普遍盈利。以这三个标准看,过去的十年,我们经历了三个牛市。第一个是2006~2007年以金融、地产、资源为代表的市场全面普涨的大牛市,第二个是2009~2010年以医药、消费、计算机软件为代表的局部中小板牛市,第三个是2013年至今以游戏、传媒、互联网、医药为代表的局部创业板牛市。分析上述三个牛市的演进过程,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牛市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领导板块盈利大增推动股价飙升、指数大涨
这个阶段是盈利驱动型,往往启动于上一波熊市的末期。熊市末期估值很低,市场很悲观,而领导板块盈利超预期幅度很大,导致这个阶段领导板块的股价飙升,其爆发力、持续性和安全性都很高。在领导板块的示范拉动作用下,跟随板块启动,市场普升,指数大涨。
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2005年12月~2006年12月(金融、地产、资源等行业盈利超高速翻倍增长,以招行为例,2006年净利润大增81%),中小板指2008年11月~2009年7月(医药、消费、计算机软件等盈利超高速翻倍增长,以古今贡酒为例,2009年净利润大增305%),创业板指2012年12月~2013年10月(游戏、传媒、互联网等盈利超高速增长,以掌趣科技为例,2013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大增79%),大致处于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估值切换推动股价持续上升
这个阶段是估值切换型,往往启动于年末或第二年一二季度。经过第一阶段的大涨,市场估值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甚至泡沫的位置。但此时市场人气被激发,看涨氛围浓厚,指数很难立即见顶下跌。这时上涨的动力靠什么呢?靠估值切换。五十倍的市盈率,如果来年同比有30%~100%的增长,估值切换后就变成二三十倍,尤其50%~100%的高增长,估值切换后估值下降很多,股价上涨的欲望强烈。同时在切换过程中,市场也会逐步分化,高增长板块继续上涨,无法高增长板块逐渐沉寂,期间有可能诞生新的领导板块,引领市场。
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2007年2月~2007年5月(以招行为例,2007年2月PE32倍,2007年净利润增长114.5%,估值很贵但切换过程中,股价翻倍),中小板指2009年9月~2010年4月(以古井贡酒为例,2009年9月PE41倍,2010年净利润增长124%,估值很贵但切换过程中,股价翻倍),创业板指2013年12月至今,大致处于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估值泡沫推动股价最后的上升
这个阶段是泡沫拉动型,往往发生于当年的三四季度。经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上涨,市场估值包括人气都处于一个相当高的位置。此时,大家继续幻想盈利大增和估值切换,拉动股价进一步上升。但由于板块盈利疲劳(极少有行业连续三年超预期高增长)和市场审美疲劳(故事不再新鲜、估值膨胀到无以为继),此时股价的上升是真正最后的上升。狼来了喊了很久都没来,当大家都不相信会来的时候,市场拉升一下耗尽最后一点做多人气,在一片欢愉声中,指数见顶准备吃人。此后,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盈利不及预期,估值泡沫崩塌,股价暴跌。牛市之后的熊市,调整时间和幅度都很长很深。更悲剧的是,除了极少数大牛股能够长期胜出,上一轮牛市的绝大部分牛股都不会成为下一轮牛市的领导股,熊市死抗等待的结果往往就是被赶出股票市场。
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2007年7月~2007年10月(以招行为例,2007年10月PE达46倍),中小板指2010年7月~2010年11月(以古井贡酒为例,2010年11月PE达68倍),大致处于这个阶段。 第一阶段,领导板块盈利大增推动股价飙升、指数大涨
这个阶段是盈利驱动型,往往启动于上一波熊市的末期。
第二阶段,估值切换推动股价持续上升
这个阶段是估值切换型,往往启动于年末或第二年一二季度。经过第一阶段的大涨,市场估值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甚至泡沫的位置。但此时市场人气被激发,看涨氛围浓厚,指数很难立即见顶下跌。这时上涨的动力靠什么呢?靠估值切换。
第三阶段,估值泡沫推动股价最后的上升
这个阶段是泡沫拉动型,往往发生于当年的三四季度。经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上涨,市场估值包括人气都处于一个相当高的位置。此时,大家继续幻想盈利大增和估值切换,拉动股价进一步上升。但由于板块盈利疲劳(极少有行业连续三年超预期高增长)和市场审美疲劳(故事不再新鲜、估值膨胀到无以为继),此时股价的上升是真正最后的上升。 学习了,以后的交易之路很重要,感谢兄弟无私分享。 Ho~ ★★★★★★
○★★★★★★★○
★★ ★★
★★ ∩ ∩ ★★
★★ ● ★★
★★ ★★
★★ ★★
★★★★ ◢◤
╭ 〡〡〡〡 ╮╱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