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 发表于 2012-10-17 19:50

理财中的“坑爹”陷阱:A股成吞噬财富黑洞NO.1(转)

电影《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描写了埋藏在我们心底最真挚、最纯洁的爱。十年来,投资者追捧过的理财产品数不胜数,目的也都很“真挚、纯洁”,就是通过理财手段让我们手中的财富实现保值、增值。但是总有那么一些理财很“坑爹”,让我们追过之后很“受伤”。
  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重视理财。上到古稀、耄耋之年的老人,下到刚工作甚至还在上大学的年轻人,理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理财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十年前,人们了解的理财或者投资的手段大多是储蓄、国债、股票等有限品种。如今,信托、银行理财产品、各种创新型基金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理财的门槛也越来越低。曾经有人说,没几万别想理财,“财”都没有,“理”什么?而如今一些基金定投的宣传册上写到:如果一个月投入100元,按一年15%的收益率,则35年之后你会用拥有一笔147万元的巨款。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我们试图通过分析这十年间典型的“坑爹”理财向你展示,你理财了,“财”不一定会“理”你。
A股
  吞噬财富的“黑洞”NO.1
  A股十年,不变的是点位,变的是财富。 2011年12月13日的2245点,遥遥相对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曾有人调侃A股市场,“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这可不仅仅是句玩笑话。
  统计显示,截止2012年8月底,A股共有上市公司2535家,2012年年初至今沪指跌幅6.91%,2012年上半年股民人均亏损3.5万元,而仅8月一月A股流通市值蒸发达8400亿元,七成投资者亏损超过25%。
  2005到2007年,赶上大牛市,赵聪在股市中赚了不少钱。赵聪有很好的理财观念,他认为理财就是“在合适的时候买入合适的产品”。 2007年11月,他就48元附近全仓买进了涨幅逾180%的中石油,按他的话说:“一个垄断的行业,加上一个垄断的公司,多少钱都不算贵。”然而事实并不如愿,中石油在2007年11月到2008年9月,不到1年的时间,股价跌去了八成,期间赵聪多次加仓,而钱不过就是进去,打了个几个水漂,然后,几乎消失不见了。赵聪现在依然坚持中石油是一个好公司,但同时也有些困惑,为什么股价就上不去呢?
  其实赵聪只不过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市场,买了一只错误的股票罢了,而纠结于“股票为什么不涨”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无意于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A股十年“零涨幅”,因为无论是股市大幅扩容,还是大小非过度减持,这些其实都不是现阶段中国的投资者能够左右的。我们只是想提醒广大的投资者,A股只是理财的一个手段,且非唯一手段,如何在自己承受范围内做最合适的投资,则是投资者最应慎重考虑的。
QDII
  本土的和尚去“海外”不好念经
  相比QFII在中国的大丰收,QDII基金这些年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从首批QDII基金问世之初,配置QDII产品分散投资风险的宣传就“深入人心”。然而,“出海”6年的QDII基金并没有起到多少分散风险的作用,反而有时候会让人很“闹心”。
  2011年11月,成立于2006年11月的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正式谢幕,作为国内的第一支QDII基金,虽然让投资者保住了本金实属不易,但细细算来依然让投资者很“受伤”。
  首先, 在“雷曼兄弟”破产后2008年8月到2011年11月三年多的时间里,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是封闭的,这就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资金流动性。其次,由于华安国际配置基金的记账本位币是美元,而人民币在这段时间里大幅升值,这更是造成了投资者的直接损失。
  其实,QDII基金作为投资者“分散投资风险”的产品很有必要,虽然由于诸多原因造成了2011年以前的QDII基金“坑爹”的现实,但今年以来,在美股走势稳健,A股“坑爹”的大背景下,QDII基金收益就明显高于普通基金,这说明QDII基金也在积攒“正能量”。华安国际配置基金只是一只“黑天鹅”,但留给投资者的问题是如何正确配置QDII基金,而不仅仅是盲目相信国外市场。
银行理财
  别被预期收益晃花了眼
  自2004年第一款银行理财产品诞生以来,近十年时间,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新的业绩增长点,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铺天盖地,产品宣传手册中收益率往往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殊不知就是这些看似亮点的收益率中却隐藏着“坑爹的陷阱”。
  章先生2006年底投资20万购买了某银行股票型一年期理财产品,购买时只知道该产品最高年收益18%,预期年收益6%,而对收益计算的公式却一头雾水,工作人员劝他说产品最次也能达到预期收益。2007股市一片大好,年底银行却告诉他:该产品到期收益率为零,唯一的收入是利息税调整的补偿合计79.2元。章先生后来才了解到,该款理财产品是与某只股票挂钩的,而那只股票在2007年表现并不好,也导致了章先生买的产品“零收益”。出现这种问题,通常是投资者在“一头雾水”的情况下轻易相信了银行人员的“忽悠”而做出仓促的决定。
  网络与平面媒体相继爆出多次类似事件后,银监会也加强了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监管,明确规定银行应避免理财产品名称使用带有诱惑性、误导性和承诺性的称谓。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会有一些银行利用“高明”的手段误导投资者。
  近两年每逢国庆、春节长假,理财产品收益率“倒挂”的情况时有发生,仔细研究产品说明书发现,这原来是银行耍的一个“小花招”,“猫腻”在产品到期日上。如有些产品表面上期限短、收益率高,但到期日为9月29日,资金到账日就需跨过8天的国庆中秋长假,平摊下来,实际收益率反而比较低。
  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最重要的是擦亮双眼,仔细研读产品说明书,不要只关注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不要轻易相信理财经理的“忽悠”,只有认真、专业地理财,“财”才会“理”你。
警惕“银保”变身术
  我国的银保业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经过20余年的发展,规模是扩大了不少,但营销方式依然比较“粗放”。2010年末,银监会开始发文整顿银保业务,清退银行中保险驻点人员,但治标不治本,收效甚微。
  当你在银行排队,特别是存定期的时候,总会有些热情的“工作人员”会向你介绍一些“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有以下特点:“占用金额少,收益高如买10万元此产品,首年只需交2万元,便可按10万元全额计息”;“收益有保证产品一般都具有保本保息特征”;“有分红每年按照产品收益给投资者分红”。
  实际上,这些“理财产品”只是银保产品,这些“工作人员”也可能不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而是保险公司的银保业务员。而在银监会叫停银保业务员驻点之后,有些银保业务员依然在银行中“便衣”巡视,而银行网点由于利益原因也默许了这种情况。当被“忽悠”的人发现买的其实是一份不需要的保险时,往往7天犹豫期已经过去,而提前退保,则有可能会面临损失最多达8成本金的情况。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银保产品多么“坑爹”,而是想提醒投资者,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投资者,保险的缴费期限和保险期限通常都比较长,收益计算方式比较复杂。若自己年龄不算很大,并且喜欢 “保本+保险”产品特性,那么银保产品很适合你。如若不然,不要轻信“工作人员”的忽悠,最好选择一些其他的理财方式。
  海景房
  虚幻的“基督山伯爵”梦
  在帝都开车,除了堵车,恐怕最闹心的就是随时从车窗“飞入”小广告了,而在这些小广告中,“海景房”的宣传单占了一大部分。事实上,不仅在帝都,全国很多城市都有人在派发这种小广告。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既可投资,又可养老”、“首付只需3万元”的广告词的确很诱人,毕竟,很多人都有“基督山伯爵”梦。
  钱阿姨是北京人,2010年在威海市乳山银滩买了一套海景房,兼做养老投资之用。入住近一年,王阿姨后悔不已,甚至想赔钱处理,但苦在无人接手。她的“海景房”主要有以下问题:
  环境不适应。虽然打开窗户就能看海,但是家里一切都是潮乎乎的,有时家具几天不擦就会长毛,这让从小在北方长大的钱阿姨很不适应。
  配套设施不完善。冬天没有暖气,最近的菜市场走路要1个小时,医院更远,配套娱乐设施更是少之又少。
  一点也不稀缺。早先销售人员最打动钱阿姨的就是海景房的“稀缺性”,入住后才发现,晚上小区中没几户人家的灯是亮着的。
  每个人都想当“基督山伯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的确很诗意,但听了钱阿姨的故事,我们只能感叹“海景房”的美也许只停留在表面上。
民间借贷
  “庞氏骗局”的猎“欲”原理
  所谓庞氏骗局,简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中国俗称“拆东墙补西墙”。
  也许用“庞氏骗局”形容中国的民间借贷并不合适,但“庞氏骗局”给投资者带来的警示不可小觑。从金融街的“巨骗”麦道夫,到中国青岛的“房产大亨”万乃忠,这些骗局的手法并不高明,但上当者却“络绎不绝”。
  其实骗子们利用的就是人们对金钱的欲望。也许你最开始不会坠入如此简单的陷阱,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有的。当身边的人朋友、亲戚都投入越来越多的钱,也赚到了更多的钱,你就会后悔为什么没有早做投资,然后在欲望的驱使下也加入进去,欲望就像海水,越喝就越渴,越渴越喝,最终鸡飞蛋打。
  TIPS:
  所谓“庞氏骗局”,是意大利裔美国人查尔斯?庞齐于1919年策划的一个阴谋。他骗人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然后,狡猾的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齐成功地在七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投资者,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才让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们清醒过来。

巴山 发表于 2012-10-17 19:51

理财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十年前,人们了解的理财或者投资的手段大多是储蓄、国债、股票等有限品种。如今,信托、银行理财产品、各种创新型基金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理财的门槛也越来越低。曾经有人说,没几万别想理财,“财”都没有,“理”什么?而如今一些基金定投的宣传册上写到:如果一个月投入100元,按一年15%的收益率,则35年之后你会用拥有一笔147万元的巨款。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我们试图通过分析这十年间典型的“坑爹”:lol;P:lol

四季常青 发表于 2012-10-18 11:38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巴山 发表于 2012-10-18 12:37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我们试图通过分析这十年间典型的“坑爹”:lol:lol:lol:lol:lol;P;P;P

四季常青 发表于 2012-10-19 12:36

广发基金的“君子爱财,理之有道”不知“坑爹”不?

巴山 发表于 2017-10-31 19:37

理财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十年前,人们了解的理财或者投资的手段大多是储蓄、国债、股票等有限品种。如今,信托、银行理财产品、各种创新型基金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理财的门槛也越来越低。曾经有人说,没几万别想理财,“财”都没有,“理”什么?而如今一些基金定投的宣传册上写到:如果一个月投入100元,按一年15%的收益率,则35年之后你会用拥有一笔147万元的巨款。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我们试图通过分析这十年间典型的“坑爹:lol;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理财中的“坑爹”陷阱:A股成吞噬财富黑洞NO.1(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