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之声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60|回复: 0

深圳国企改革“1+12”体系将落地 三类资金分抢蛋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4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媒体记者根据关键字搜索统计,今年以来,两市共有277份关于上市公司参与、中标PPP项目的公告发布,而在去年同期仅有83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参与 、中标PPP项目的公告,按此计算,同比增长约3.3倍。

  三类资金齐聚PPP项目
  上市公司参与PPP项目的建设的背后,是政策的鼓励和推动。

  此前,公开消息显示,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支持社会资本开展高标准农田、种子工程、现代渔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有券商研报据此分析,虽然PPP仅仅是作为激发农业潜力,加速重点细分行业发展的工具。但是对于发改委而言,这种工具的可复制性是相对较强的,当然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行业差异性和实施重心。由此,有券商认为,未来发改委将持续推进相关其他行业的PPP推进。

  发布公告称参与PPP项目的企业也坦言,中标PPP项目,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将产生正面影响,不过,由于大型的PPP项目建设周期及运营时间持续较长,因此,项目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发挥作用,仍需按会计年度进行估算。

  长期跟踪研究PPP模式的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敬霞律师向媒体介绍,目前参与规模较大的PPP项目的企业可以归为三类:“一是过去做基建的企业,目前基建行业相较过去几年发展状况不好,这些企业需要转型,而PPP项目基本都有的施工建设,对这类企业是很好的选择,尤其是今年以来综合管廊、棚户区改造、海绵城市PPP项目,这类企业是参与的重要力量;第二类是真正拥有PPP项目产业运营能力的企业,例如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他们早已进入这一领域,专业运营能力更强,而且可以持续运营维护这类项目,这一类参与PPP项目的力量可以归结为产业投资人;第三类是去年以来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私募基金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参与PPP项目,特别是动辄需要数十亿元、上百亿元资金投入的PPP项目,一般企业也没有这样的能力,但金融机构的需求和出发点与前两类企业不同。”

  联合出手渐成主流
  除政策的推动之外,企业热衷PPP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PPP市场扩容所对应的商业机会。

  有券商研报指出,预计PPP市场将加速扩容,投资规模预计在4万亿元-5万亿元,同比增长50%-80%左右。与2016年不同,2017年金融资本对PPP的参与度将显著提升,这将对整个PPP市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运营能力成为PPP参与者越来越重要的竞争优势。

  研报称,传统基础设施占到PPP项目库70%以上的数目和85%以上的投资额,建筑和环保类公司仍将是最大受益者。从模式上看,两大行业参与PPP盈利模式清晰,总体回报率可观,具备持续扩张的基础。

  从公告内容分析,也可以看出,参与PPP项目的企业中,基建、环保类企业占据可观份额,参与项目也从数千万元到数十亿元皆有,具体的项目来看,道路建设的合同涉及金额比较高。

  在刘敬霞看来,PPP的项目涉及金额大多较高,上百亿元的项目也比较多,体量巨大,权属的明确就是个问题,产权归属关系如果不明确,就会有潜在风险,“未来PPP模式的推广过程中如何落实各方在项目中的权益,需要从法律属性和产权方面清晰界定,处理好此类问题,可以有效避免纠纷。在PPP模式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大多是由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但因为不同的机制对应的法律问题各异,因此需要有系统的措施跟进。”

  不过,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刘敬霞观察到,在重大项目中,一家企业单独参与的案例较少,“更多的是多类型的投资力量组成联合体,这样不仅可以平衡风险,且可以随着项目的进展陆续退出,或者利用金融手段减缓风险”。

  成立联合体参与PPP项目也逐渐成为了行业的主流。这一点,从上市公司的公告中也可以看出些端倪。例如,中南建设(000961)曾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江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城建(600266)中南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为三亚市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中标供应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24年5月31日最新敬告:文明发帖】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股票之声 ( 京ICP备09051785号 )

GMT+8, 2024-6-17 21:25 , Processed in 0.0575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