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大娃 发表于 2020-11-4 09:04

关于蚂蚁事件说几点(转)

关于蚂蚁事件说几点:

1、目前说的是暂缓,不是终止,说明未来大概率还是会上,想想已经发出去的5只蚂蚁战略配售基金,千万持有人着。
只不过,暂缓多久?不好说,一个月?两个月?还是半年?一年?
2、中签的怎么办?港交所已经说了退款,理论上,a股系统会自动退回申购款。
3、对A股来说,超级大象推迟上市,短期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缓解了。利好股市。但对那些概念股来说有较大的冲击。
4、未来这种快速上市,一路开绿灯模式要停了。
在上市和估值考量上,监管层还是有很大责任才导致了这个结果发生,也不难理解最大承销商中信建投周一盘中山崩跌停了。
据传京东数科,也想学蚂蚁来着,和基金公司谈独家战略配售基金,不知道蚂蚁暂缓上市对京东数科会不会有影响 。
5、蚂蚁究竟是按科技股估值,还是按照金融股估值?说科技股吧,实际上做的是金融,说金融股吧,蚂蚁确实有强大的科技基因。只是以后再申购,其估值肯定会下调。

巴山 发表于 2020-11-6 20:42

今天(11月6日),投资者们认购的蚂蚁股份将被注销,一切财富的梦想也将归零。

对于参与者而言,过去几个月,蚂蚁上市带来的惊喜有多迷人,被暂缓上市后的落差就有多残酷。

11月3日晚,原定于11月5日在“A+H”股上市的蚂蚁集团被勒令暂缓上市。

两天后的11月5日晚间,蚂蚁集团发布公告称,发行人及联席主承销商将于11月6日启动退款程序,前述资金于11月9日退回;投资者认购的股份将于11月6日注销。在此之前,蚂蚁集团宣布退回H股的申请股款。

蚂蚁员工、中签股民,这些普通人经历了大起大落、如同梦魇的几天,而腾讯、京东、小米等同样经营同类金融业务的友商们,则感到了政策面瑟瑟的寒意,行业老大蚂蚁尚且如此,它们的未来可想而知。

根据监管的风向,未来蚂蚁重启IPO时的估值必然大幅缩水,这对蚂蚁的股东和员工来说无疑是坏事,但对普通股民来说,挤掉一些估值泡沫和提前的涨幅,或许是好事。

听到暂缓上市,蚂蚁员工拉黑了调侃的老同学
“到手的1000万就这么飞了?”

“去蚂蚁的同事昨晚哭了,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这几年加的班把自己摧残得不像人样,等着上市完就准备辞职回家修养呢。”

“连夜叫表妹跟蚂蚁金服准表妹夫的订婚推迟了,好险。”

巴山 发表于 2020-11-6 20:44

暂缓上市后,蚂蚁员工一片哀嚎,尤其是手握大把股票期权的高级别员工。有采访对象表示,其在朋友圈发表了幸灾乐祸的评论后,甚至差点被在蚂蚁工作的同学拉黑。

“小喽啰股票(只有)一点点,也没啥影响,股票多的大佬应该也不会说啥。”一名蚂蚁员工以“有规定,不方便聊”为由拒绝了《凤凰WEEKLY财经》的采访。

11月3日晚间,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EricJing)临时召集集团内部中高管开紧急会议,所有阿里M4、P9以上(资深专家或总监级)的员工都要线上参加。晚10时左右,参会的蚂蚁中高管钉钉群内已经有934人。群公告改为:不评论、不发社交媒体、不参与讨论。大家都保持着缄默。

几天前,蚂蚁员工的心情还在云端,飘着。蚂蚁集团A股定价68元出来时,蚂蚁整栋大楼都沸腾了,这是令外界羡慕的财富自由的欢呼声。按照之前公布的激励政策,1.6万名蚂蚁员工人均可分摊800余万元。毫无疑问,如果顺利上市,大批量富豪将从蚂蚁员工中产生。

10月末,蚂蚁总部所在地杭州之江片区有小区一夜涨价100万元,而周边的大平层、别墅的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毕竟,房屋象征着安全感,蚂蚁上市后,实现财富自由的员工买大房子也不过是捎带手的事情。

意外发生在11月3日晚。这种对财富自由和物质安全感的向往,很快就被惊愕和难以置信所取代。对于这些蚂蚁员工而言,2020不仅见证了历史,还意外地成了历史中心的一员

暂缓上市后,一些流传出来的段子称,已经交了购房款订金的蚂蚁员工纷纷要求退换还定金。

11月5日,杭州之江某楼盘的一名售房中介告诉《凤凰WEEKLY财经》,没听说过相关蚂蚁员工退定金,不过,该楼盘今年复工以来,二手房销量一路走高,“今年4月复工到现在的售房量,已与去年一整年持平。”该楼盘就在蚂蚁总部附近,主要为二手房源,11月的均价为37000元/平方米左右。

随着蚂蚁被暂缓上市,以及《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稿》)的发布,蚂蚁股价被重新估值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蚂蚁员工人均超过800万元的股票最终会缩水多少,也将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蚂蚁员工的心态了。

据一位接近央行的金融机构人士表示,被监管层紧急叫停后,蚂蚁集团的估值可能会缩水30%-50%。

中签股民:港股融资申购几百万,几天仅利息就亏掉几千
蚂蚁员工的失落感,恐怕只有“all in蚂蚁”打新的股民才能体会。

股民“美股大观”看到蚂蚁港股被暂缓上市时,正在外地度假。作为一名有着6年炒股经验的个人投资者,“美股大观”很看好蚂蚁,他个人更是预计明年估值会上涨30%-70%。

基于个人的判断,“美股大观”港股、A股打新都参与了,不过,A股并没有中签。由于蚂蚁打新和另一赴港上市的公司药明巨诺冲突了,“美股大观”最终拿了100万元去申购药明巨诺,80万元申购蚂蚁集团。

“硬是亏了小一万利息,双十一我买点啥不香?”11月3日晚间,“美股大观”在朋友圈吐槽道。“这种无妄之灾,很不爽。”“美股大观”说。

巴山 发表于 2020-11-6 21:05

11月2日,蚂蚁公布科创板中签结果后,股民范范(化名)就跑去豆瓣和朋友群分享自己的喜悦,他估计上市首日有50%-100%的涨幅。这也意味着,范范的资金可以翻一番。但这种喜悦维持了不到一天。

2日晚上,马云等人被约谈的消息出来后,范范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大概率破发,中签新股还亏钱,就不大好受。”令范范意外的是,蚂蚁直接被暂缓上市了,“好不容易中个新股,太倒霉了。”

“因为申购钱多拿到的货才多,我觉得蚂蚁属于优质标的,所以更要下狠手。”股民佳佳(化名)在港股融资申购了几百万,光是这几天损失的利息就接近3000元。

“一般重组和IPO遇到监管约谈,后续很大可能是停滞。但我当时看到新闻后,还是存在侥幸心理,觉得蚂蚁这么大的体量应该不会停。但事实是你越担心发生的事情越会发生。”佳佳说。

蚂蚁财富盛宴今日归零
股民佳佳收到的券商通知

在股民之前的期待中,按照已上市科创板股票IPO首日平均涨幅161%计算,中一签蚂蚁股票越能赚5.54万元。如今,“吃肉喝汤”的日子充满了不确定性,部分已申购或中签的股民只希望能把钱退回来。

11月4日早间,蚂蚁公告称,H股首次公开发售及H股上市将不会按照招股章程所载的时间表进行,香港公开发售的申请股款(连同1.0%经纪佣金,0.0027%香港证监会交易徵费以及0.005%香港联交所交易费)将不计利息分两批退回。

随后,包括腾讯系券商富途证券、天风国际、方德证券、盈立证券等多家券商宣布退还全部认购手续费和银行融资利息,包括华泰国际、广发香港、老虎证券等在内的多家券商也宣布将降低收取融资利息。截至11月4日上午11时,据捷利交易宝统计,蚂蚁集团孖展总额约4142.87亿港元,按平均利率3.1%计算,预计共退1.76亿港元利息。

数据显示,蚂蚁集团科创板方面申购人数达515万户。港股方面最终录得155万人认购,最终冻结资金1.3万亿。

但佳佳的3000元利息费还是铁亏了,因为他使用的是新加坡的一家券商,该券商并没有免息计划。

科创板方面,11月5日晚间,蚂蚁集团公告称,发行人及联席主承销商将于11月6日启动退款程序,前述资金于11月9日退回;投资者认购的股份将于11月6日注销。

“确实未见闻过缴款后退款,也比较好奇这次会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个人希望是重新估值调低发行价,按现在中签的情况发行,溢缴款退回。”拥有4年炒股经验的范范说。

此外,5只蚂蚁战略投资基金也受到投资人的关注。

9月25日,分属于易方达、鹏华、中欧、汇添富、华夏旗下的5只18个月封闭混合基金开售,1小时内卖出102亿元。10月8日晚间,5只基金全部结束募集,募集额合计600亿元,有效认购户数将近1360万户。上述基金此前承诺其中的10%将用于购买蚂蚁,将被封闭18个月。

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后,支付宝回应称,基金中原计划参与战略投资蚂蚁上市的部分也相应暂缓,且基金已成立,运作不受影响。

有网友表示,也希望像港股一样退钱。记者看到,有网友吐槽称,蚂蚁金服没有申购到,上述基金中有的已经开始亏钱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基金一经推出就备受争议,相当于自产自销,被吐槽吃相难看。

至于何时重新上市,11月3日晚间井贤栋在会议上透露,保守估计蚂蚁重新上市的时间要被推迟半年左右。

“IPO是很复杂的,错过了这个时间点,下一个时间点是什么时候,充满了不确定性。”“美股大观”则对《凤凰WEEKLY财经》表示,推迟半年也够呛。

蚂蚁遭殃,殃及腾讯、京东、小米?
蚂蚁这一遭,也意味着金融行业面临的严监管时代已经来临。

相比蚂蚁集团一直强调的科技外壳,其金融内核意味着更多的监管,和在资本市场更低的估值,而这也一直是蚂蚁试图模糊的地方。随着马云等人被约谈,《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发布,这种模糊地带变得更加清晰了。

《意见稿》中规定,单笔联合贷款中,网络小贷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对极个别小额贷款公司需要跨省级行政区域开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审查批准、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则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等要求。这些对整个小贷行业将造成明显的影响。

某地方小贷协会负责人表示,上述新规一旦实施,八成以上的网络小贷公司都会面临转型、转让、甚至退出的问题。

根据网贷之家统计,截至2018年末,经营网络小贷业务的小贷公司共有249家,其中97家注册地集中在广东和重庆两地。

正是预见到了监管必将趋于严格,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很早就开始弱化金融概念,大批互联网金融公司掀起了“改名潮”,纷纷去掉了企业名称中的“金融”两字,替换成“数科”“科技”等名词。

比如,2018年11月,京东金融在提出“去金融化”的口号之后,便更名为“京东数科”;2019年4月,玖富普惠更名为“玖富数科”;9月,小米支付也改名成“小米数科”。今年8月,360金融更名为“360数科”等。

企查查数据显示,从2019年6月1日-2020年6月1日这一年时间内,企业所属行业为金融业,此前公司名称不包含“科技”的企业,变更后公司名称包含“科技”的企业数量达到了658家,同期企业名称之前含“金融”的企业,变更后去掉“金融”的数量则为342家。此外,企业名称之前含“金融”的企业,变更后去掉“金融”后,加入“科技”的企业数量则达到了100家。

毫无疑问,蚂蚁集团被叫停IPO也给腾讯、美团、京东数科、度小满、小米数科、360数科等后来者敲了警钟。事实上,上述公司的金融业务和蚂蚁相差无几。

以正在推进IPO的京东数科为例,招股书中,其营收主要由“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政府及其他客户数字化解决方案”等组成,其中金条、白条业务,分属“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之下。

巴山 发表于 2020-11-6 21:19

蚂蚁的赚钱方法论
原创新经济沸点2020-11-05 18:03:53
文 | 新经济沸点 郭娟

以前听过一个网络故事,假定一个乞讨者,他乞讨的场景放在互联网上,一个网民给一块钱,超过一亿人,就能成功讨到1亿元。

我一直觉得,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假设,因为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干扰,个体也存在多样化的心理动机,才能无限接近这个效果。

但看了蚂蚁集团的上市招股书后,我才发现,类似的事蚂蚁早就在做了,而且作为地球上最成功的商业机器,蚂蚁赚的钱,有一部分就是你最不在意的几元甚至几十元。

当然,也是因为蚂蚁有着深厚的科技的底子、设计出各种吸金产品,才让它的雪球越滚越大。

1
先举个例,前不久,我有个朋友因为急用钱,用“借呗”借出1万元钱,他只需周转一周,日息万三算下来,一天还息3元钱,7天后利息也不过21元。

这位朋友觉得,21元钱,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一顿午餐都不够,划算!几乎是愉快地负了债。

关于如何“愉快地负债”还有一个案例,用花呗分期买手机。

如果计划购入一部vivo iQOO Z1,双十一活动价为2098元,选择花呗分期,分为3期,每期还732.7元,最后共还2198元,也就是,这个方案,只需比一次性付清多付100元(相当于利息),就能换一部新手机。

这100元,分三个月细算下来,一天付息1元。如果账这么算,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负担。

蚂蚁的商业之所以成功,在于它让你成为债主的同时,还能做到让借款人不犹豫、不敏感和不纠结。记得小时候,父母向人借点钱,在道德上有很大的负罪感,而这些用花呗、借呗的年轻人,几乎没有这种感受。

而且,对于支付宝这样一个日活达到7.3亿的APP来说,个人忽略不计的利息,还惊现出文章开篇所说的“网络乞讨”效应。

根据就蚂蚁集团招股书,2020年上半年,进花呗、借呗两款产品,就服务了超过5亿的个人用户,借贷总额有1.7 万亿元,为蚂蚁集团贡献了112亿的利润!聚沙成塔的效应就是这么神奇。

在蚂蚁内部,花呗、借呗算微贷板块,从招股书得知,蚂蚁的营收构成如下:

36%来自数字支付业务;
39%的收入来自微贷科技平台,例如花呗、借呗等;
16%的收入来自理财平台,例如余额宝;
8%来自保险业务,例如相互宝。
2
在没有招股书之前,蚂蚁的相互宝业务也让我陷入过聚沙成塔的思考。

相互宝是蚂蚁集团推出的一种网络互助形式,根据承诺,参与者每年出资不超过188元,却有机会获得高达30万元的大病赔偿。

虽然它不是保险,然而做的是类似于保险的事,保险行业有一门功课叫精算,一个保险产品的设计,精算做得好,出险概率小,保险公司赚得就越多。

我是参与过相互宝的,因为早期月度几分钱,几乎是一笔可以忽略不计的支出,后来,当相互宝逐渐涨到月付几元钱,也还能接受,因为大型保险机构的意外保险定价,也是一年188元。但我的退出是因为它设计了自动扣费功能,冷不丁在每个月的固定时间,忽然少了点钱,这让人很没安全感。

相互宝的发展也很迅速。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相互宝参与用户超1亿7百多万,累计救助重病成员已经超过7万人。

我们不妨来做道简单的计算题:188乘以1亿7百多万,减去30万乘以7万,这其中的差价也有聚沙成塔的效应。虽然蚂蚁一再强调相互宝的合规性,不设资金池,但是,在递交招股书时,也因为网络互助产品“监管尚未明确”,而被剥离。

蚂蚁的赚钱方法论
其实,除了相互宝、花呗、借呗,蚂蚁招股书中显示的营收结构中的每一项都很赚钱,像支付这个环节,能做到占比36%的营收,在蚂蚁2019年总体1206亿营收的盘子中,也贡献了434亿的收入。

招股书显示,支付宝APP年度活跃用户超过10亿,活跃商家超过8000万,这个环节又是如何赚钱的呢?

当然,用支付宝支付的我们是不付费的,然而用支付宝收款的商家需要付费,费率在0.55%。

线上,淘宝商户不需要付服务费,但如果消费者的支付方式用了花呗和信用卡,则需要商家付费,所以你知道为啥有些品牌商家,在付费时不能选择“花呗”了吧。

另外,线下也分情况,小商小贩不用交服务费,收费集中在大商家。另外,支付宝还向商户售卖支付解决方案,这部分to B端的服务也应该算在支付服务中。

以上的分析,无论是花呗、借呗、还是支付、相互宝,都是从比较微观的角度计算蚂蚁的财技,于个体而言,是几毛几分几元钱的付息或者服务费,但在支付宝10亿用户基数上,则可汇聚为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个感觉,就像早年我看过的一个理财案例,一对夫妇,每天一杯32元的拿铁咖啡,一年算下来,则达到23000多元,三十年近70万……加上复利效应,则可花销达到百万。这在理财中被称为“拿铁因子”。

3
除了用户的拿铁因子,蚂蚁最重要的赚钱方式还是资产证券化,也叫ABS,这有一个专业的解释:

“企业或金融机构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的、可预期的现金流的资产进行组合,并以此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持,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过程。”

在蚂蚁金服这里,发行的最主要的产品是债权,花呗、借呗、助贷等形成蚂蚁的债权。来自金融智库的一篇文章,分析了蚂蚁金服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手法:

蚂蚁金服通过花呗和借呗将原始资金借出去,假设10亿元,那么借出去之后,蚂蚁金服手里就有了10亿元的债权;下一步,将这10亿元债权当成资产,再到市场上进行融资,融资收回10亿元现金,再次放贷;如此循环往复,不断的进行放贷—债权融资—放贷。

在上交所叫停蚂蚁11月5日IPO的背后,与资产过渡证券化有关。

在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的书中,他写道:蚂蚁金服把30多亿元资本金通过资产证券化循环的发放贷款,在几年里循环了40次,造成了30多亿元资本金发放了3000多亿元的贷款,形成了上百倍的高杠杆。而这些风险,都是由市场上的投资者承担的。

蚂蚁的赚钱方法论
所以,在11月3日,银保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专门对此做了规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形式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4倍。

蚂蚁集团对于我国的普惠金融的确做过很多可圈可点的创新,像早期的支付宝,就因为资金沉淀问题,而引发过业界专家讨论;当余额宝成为传统基金领域的革新者时,也给监管部门的流动性管理带来新挑战;相互宝到目前也属于监管空白的产品,未来纳入监管指日可待;到现在的资产证券化、网络小贷、ABS等,蚂蚁跑得太快了。

总之,这么巨大的创新组织,做出监管范围外的业务,也让这家巨头背负了“非对称监管”的优势,用招商银行专家丁安华的话来讲,非对称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金融监管的现有框架”,从而让蚂蚁雄兵长成今天的参天大树。而马云做金融的初心,知名媒体人秦朔记录了他2009年的一段话:

“(当初)为了三万五万块钱的贷款,我把我们店里所有的东西都拿出去抵押了,还托了很多关系,就是拿不到钱。(现在做)100万元的贷款,市场上是有解的,几万块的贷款是无解的。没有人愿意蹲下去。我们要做的是真正的微贷款,一定要做到今天银行不愿意做、做不了的事情,你就杀出来一条血路,这才叫创新,这才是你们的使命,我们这帮人活着,Fight for this,不是把银行规模做小了,而是完全创造一种新的东西。没有大企业、小企业,只有诚信的企业。我们就是不做100万元以上的生意。要死守这条线。”

这份初心,还是值得致敬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蚂蚁事件说几点(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