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发表于 2013-5-15 11:29

《财富的真相》(连载)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贴近大众的通俗经济学读物。对于经济学来说,主要研究的是资源配置的问题,而本书从读者的身边的小事开始,深入浅出,了解并熟悉经济学的常识。
从而让读者了解到,经济学并不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学问,让读者知道日常身边处处皆有经济学,自己的很多行为也是和经济学密切相关的,那些发生在身边的经济学现象能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启示。本书不但让读者学习经济学基本知识,还能让读者在生活中不断的修正自己,让自己理性起来。同时使自己不断增长智慧,看透经济生活的规律,通过这些道理来改善自己职业发展,理财,投资决策等方面,获得生活的满足和收益的最大化。

张燕 发表于 2013-5-15 11:30

目录
第1章外行看热闹:什么是经济学
1.1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经济学——理性的经济人
1.2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公平的配置
1.3狗牙也可以买东西——货币
1.4有什么物品不能买卖——商品
1.5两个桃子也杀人——稀缺性
1.6天价理发费——价值和价格
1.7收了三五斗——需求和供给
1.8惊险的一跳——市场交易多
1.9哥伦布的契约——经济激励
第2章告诉你财富的真相:经济学是可以计算的
2.1鱼和熊掌的权衡取舍——选择
2.2养猪还是养鸡——机会成本
2.3罗斯福的三块三明治量——边际递减
2.45美元日工资——激励机制
2.5厨师不做家务——比较优势
2.6物价波动的真相——看不见的手
2.7市场的另一只手——政府干预
2.8经济水平的衡量标准——生产率
2.9瘦了身的菜篮子——通货膨胀
2.10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菲利普斯曲线
第3章14个热点词汇——新闻联播中的经济学
3.1度量国民财富的尺子——GDP
3.2关系民生的代名词——物价水平
3.3牛市和熊市的博弈——股票指数
3.4影响世界经济的一哥——石油价格
3.5为什么我国外汇储备这么高——外贸出口
3.6是喜还是忧——人民币升值
3.7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次贷危机
3.8租房还是买房——房价
3.9节俭不如消费——扩大内需
3.10人类文明的自我救赎——低碳经济
3.11低效率和不公平——市场失灵
3.12经济的四季循环——经济周期
3.13央行的指挥棒——货币政策
3.14会挣不如会花——赤字与黑字
第4章俗语是有道理的:神奇的经济学效应
4.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棘轮效应
4.2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凡勃伦效应
4.3剔除从众心理,独赢——羊群效应
4.4另类的激励——鲶鱼效应
4.5破罐子越摔越穷——破窗效应
4.6富者越富,穷者越穷——马太效应
4.7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蝴蝶效应
4.8短板决定最终结果——木桶效应
4.9和优秀的人合作——泡菜效应
4.10不可缺失的危机感——青蛙效应
4.11最后的倒霉者——庞氏骗局
第5章怎么选择才是对的:有趣的经济学现象
5.1高于生命的商业法则——信用
5.2甘地的丢鞋故事——沉没成本
5.3生意场上的门当户对——帕累托最优
5.4多数服从少数——二八定律
5.5大象的舞蹈——规模经济
5.6科斯的灯塔——公共产品
5.7三十六计走为上——用脚投票
5.8经济学家最头痛的事——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
5.9最隐蔽的税收——通货膨胀税
5.10为什么收入高的人多交税——效率与公平
第6章   和商家过过招:揭穿经济学的诡计
6.1占便宜还是吃亏——优惠券
6.2我们为何要交漫游费——商业垄断
6.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试用
6.4“好事临头”要谨慎——以旧换新
6.5买的没有卖的精——信息不对称
6.6最迷惑人心的促销手段——广告
6.7商家的障眼法——捆绑销售
6.8商家的无形资产——名牌效应
6.9别让商家掏空了你的钱包——消费者剩余
6.10我们并不比猴子聪明多少——“经济人”悖论
第7章   通向财务自由之路:投资理财不可不知的经济学
7.1算算自己有多少钱——资产负债表
7.2资金最优配置——巧用信用卡
7.3纳税那点事——合理避税
7.4人生的定心丸——保险投资
7.5在最低风险中获利——国债
7.6投资时机比投资对象更重要——波浪理论
7.7鸡蛋别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组合投资
7.8最牛定投达人,十万变一百万——复利
7.9把钱交给专业投资者——基金
7.10最简单的金融衍生品——期货期权
第8章        你对自己感到满意吗:工作创业要知道的经济学
8.1如何走出职业生涯中的菜鸟期——蘑菇定律
8.2地球离了谁会不转——不可替代性
8.3别让自己晋升到无法胜任的位置——彼得原理
8.4同工不同酬——男女职员的工资差异
8.5民工为何比大学生高薪——供少于求
8.6你为什么不能升职——内卷化效应
8.7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路径依赖
8.8他为什么拿高薪——效率工资
8.9剔除成本,省下的都是利润——成本控制
第9章华山论剑:博弈的艺术
9.1合则利不合则败——非零和博弈
9.2大鱼小鱼共一缸——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
9.3囚徒困境——静态博弈
9.4海盗分金——动态博弈
9.5大猪和小猪的故事——智猪博弈
9.6究竟是谁更聪明——旅行者的困境
9.7多人博弈的均衡点——纳什均衡
9.8强者未必是胜利者——枪手的存活率
9.9狭路相逢勇者胜——懦夫博弈
9.10田忌赛马的启示——占优策略
第10章        幸福指数:用经济学的眼光探索幸福的奥秘
10.1幸福是怎样测量的——幸福指数的来历
10.2金钱、地位、幸福值——幸福指数与GDP
10.3百万富翁的感觉——关键还是有个好心态
10.4幸福需要多少钱——关于生活幸福度的经济学分析
10.5抓住机遇,功成名就——幸福指数10000点

张燕 发表于 2013-5-15 13:30

第1章外行看热闹:什么是经济学
从这一章起,我们就踏上了经济学之旅的第一步。不过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出发之前,我们必须先掌握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否则没有它们的帮助,我们理解起经济学那些丰富多彩的定律、现象来,就有些吃力了。在这一章里,我们将了解到什么是货币,什么叫商品,商品的供与求是怎样互动的,价格和价值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们也将讨论如何试着把自己的思维方式转变经济学的观点,总之,打好你的基础,让我们开始吧!

张燕 发表于 2013-5-15 13:33

1.1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经济学——理性的经济人
你去购物的时候砍过价吗?我想,答案多半是肯定的。即使再不会砍价的人,都还是希望能够令卖家降低些价钱,好少花一些钞票。我再问:为什么希望少花些钱呢?你一定会白我一眼:那还用问吗?谁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
没错!我们在上一节中就已经谈到了,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资源始终是有限的,甚至是稀缺的。对于我们每天忙碌谋生的人们来说,无论是时间还是收入都是有限的,相比之下商品的价格又老觉得偏高,我们深受这些因素的束缚,必须想尽办法用这点有限的资金为自己买到最好、最合适或者最多的东西,这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是你无心之下暗合了经济学理论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如果你也是这样进行思考的,那么我就可以称你一声:理性经济人。
在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是一个最基本的假设。这种理论源自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从“利己性”的角度出发,对形形色色的人进行了高度的抽象和简化,他假定人都充满理性,都是自利的,当面对两种以上的解决方案时,人们都会理性地选择对于自己最为有利的一种方案。
大家都知道,人心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经济学会将人假设成如此“冷血”呢?显然,如果我们将所有的因素都考虑进来,那么始终研究的是个案,具有不确定性,无法抓住其中的规律,这个复杂的“人”将混淆我们的视野。因此,我们必须创建一个抽象的工具,排除那些具有感情色彩的、特定文化背景的因素,从中提炼出经济研究的有力武器。

张燕 发表于 2013-5-15 13:34

而且,这种工具是成功的,如果以“理性经济人”的眼光看待世界就可以发现,实际上一切经济现象甚至人类行为中都可以找得到它的影子。
再回到生活中来,我们知道,我们可以从肉店买到鲜肉,可以去服装店买衣服,可以去饭店,那里的厨师随时会替你做好你想吃的菜。我们会对他们感激涕零吗?他们是因为出自善心,希望你过得幸福吗?你笑了!是的,他们这样做,并非是惦记着你的衣食冷暖,而是对于他们有好处——因为你要获得这些,是必须付钱的!我们和这些商家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交换的关系,彼此都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希望能够为自己争取到最大利益而已。
是的,人类之所以会产生商业,会形成市场,会出现垄断、竞争和行规,都是因为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希望能够由此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消费者希望能够将自己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好的服务、最优质的生活,而生产者则希望通过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利润。
他们都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并不含有造福整个社会的想法,但是无形之中,他们的行为都最好的完善了市场秩序。举个例子来说,因为消费者都希望自己获得的产品“价廉物美”,不断地将商品价格向下压,将商品质量向上提,而生产者面对这种局面,必须动脑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提高商品质量,又如何保证商品能够卖个好价钱。久而久之,在双方相反的利益争夺交锋中,商品形成了公认的质量标准,市场确定了相对公平的价格,而各商家之间处于对利益的争夺,又会出现兼并、垄断等现象。

张燕 发表于 2013-5-15 13:36

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费尽心思选择的方案,未必真的给自己带来了最大效益,甚至损害了自己原有的利益。比如,本来贪便宜买回来的东西,却是个“山寨”的。或者投入了大笔资金想大赚一笔,反倒赔了个血本无归,难道这些是违背了“理性经济人”的规律吗?
其实,所谓“利益最大化”也是相对的,“理性经济人”始终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停留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之中,放在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阅历、能力和知识面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做一个无所不知、精通计算、没有感情的“经济动物”,这并不妨碍“理性经济人”的成立,因为你选择这些方案的动机仍然是在追求最有利自己的结果,但是因为错误的选择没有使你达到目的,这是你策略的失败,而不是目标的失败。
另外,如果我们利用“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怎样才能确定自己的做法是对自己最有利、利益最大呢?可以说,所谓的利益最大化,更应该说是“最满意化”,当我们的选择令自己最满意时,就是最大化了。例如,当一个人穷困潦倒时,他所追求的最大利益是赚更多的钱,好让自己的生活好转。此时收入增加得越多,他就的满意度越高,那么选择令自己收入增加的做法就是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当他的收入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收入的增加已经不再让他感到快乐了,他的注意力转向了自己的健康、休闲的舒适、工作的压力,那么他可能会放弃一些令自己过于辛苦的赚钱渠道,此时他最满意的是享受自己的生活。那么放弃赚钱机会是违背“理性经济人”原则吗?不是的,因为此时他的满意度取决于寻找快乐,越是让他快乐的选择,就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张燕 发表于 2013-5-15 13:47

也许你会不服气,要是真的人人都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那么这个世界岂不是变得极其可怕了吗?而且,我明明看到有很多重义轻利、无私奉献的人啊!此处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自利”并非等同于“自私”,每个人心目中最大化的利益都是不同的。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他追求的是什么呢?说到底,是良心的安宁和幸福感。那么,这个便是他的最大化利益了,我们说他同样是自利的,却不自私。
综上所述,“理性经济人”是一种抽象的工具,是一种生活的思维方式,并非教人自私自利。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写道:“个人决不应当把自己看得比其他任何人更为重要,以致为了私利而伤害或损害他人,即使前者的利益可能比后者的伤害或损害大得多。”其实也可以这么看,你这种不择手段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行为,使得他人无法实现他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你将受到他们的反对和攻击——还是“理性经济人”在指导啊!

张燕 发表于 2013-5-15 13:49

1.2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公平的配置
我们有时候遇到手头紧,常常会开玩笑说:“我眼下经济有点问题!”明明是缺钱用,为什么要扯上“经济”二字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从头说起了。
何谓“经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已提及,但原意指的“经邦济世”或“经国济民”,意思是治理国家、拯救黎民,和现在的经济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在西方,经济一词最早是由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提到的,原意是家族管理或者政府管理,现在经济学的英文Economics也是由希腊文演化而来。
到了19世纪下半叶,一些日本学者在翻译英语Economy时,借用了古汉语“经济”一词,才令它的含义发生了根本变化,转向西方的字义。辛亥革命之后,国内逐渐统一沿用了日本学者的译法,使“经济”以新词的面貌在中国流传至今。
起源我们已经了解了,但是经济究竟是做什么的呢?首先,还是得提一下我们的老祖宗,他们虽然没有将“经济”一词和国外“接轨”,但是他们还是很早就准确地认识到了“经济问题”,只不过使用的是“食货”二字。《汉书•食货志》中的解释是:食指的是农产品可供食用之物;货指的是农业的副产品,如可以穿着御寒的布帛之物,以及可以互通有无的货币,并明确指出:“二者,生民之本。”意思是说,农业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和用来购买它们的货币,都是人民生存和富裕的根本所在。

张燕 发表于 2013-5-15 13:50

看到这里,我们大概可以窥出端倪,所谓经济,就是人们平时的衣食住行、财富收入,经济学就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及资源分配有关的科学。
的确,人类社会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关于资源分配方式的探索史。人们要满足自身的需要,无非两种方式:通过自身劳动创造资源和向大自然索取现成资源。但是相对于人类不断增长的欲望来说,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人们会时时感觉到资源短缺,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这就是经济学的意义所在,它的目的很明确——对资源的公平配置和充分利用,从而达到最大效益。
到了现代,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皇后”,备受有识之士的重视,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经济学也细分成了很多分支。但从整个知识体系来说,主要区分为两大分支学科,即“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它们分别由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凯恩斯创建,二者并称为经济学的基础。
虽然同为经济学分支,但是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
我们先来讲一个故事:
假如你是一个蒜农,2007年的时候大蒜收购价格很高,你赚到了一大笔钱,这令你的积极性大涨,于是不免多种了不少,而且丰收了。这时你发现,08年的大蒜“到处都是”,收购价格上不去,一下子跌到3-5毛一斤,你不但亏了本,还被严重打击了种蒜的积极性,于是你一气之下把其中一半的种植面积改种了粮食。更倒霉的是一场倒春寒令大蒜的质量不如往年,收购价格一下子跌到1毛钱每斤,到处都出现了恐慌性的抛售,你也跟着卖掉了。
然而09年春节之后,大蒜的储量严重不足,收购价格开始上涨,开始有人待价而沽,果然因为收不到货,价格又一路飙升,涨势持续到2010年,你叹了口气,后悔没有认清形势。
这是一部分前两年“蒜你狠”的大致经历,如果利用微观经济学来分析,我们能得到些什么呢?

张燕 发表于 2013-5-15 13:51

一个看似买卖自由的市场,实际上也是有着它自己的调整机制,为了能够让资源的配置能够达到公平,微观经济学假设一个市场制度完善,完全理性,信息充分的自由市场,将一切变化规律完全交给市场机制自行调节。如果某种产品的供应短缺,它的价格便会上升,这会使生产者获得更高的利润,从而使这种产品的产量增加。生产增加会逐渐缓解之前的供应短缺,于是价格又再次下降,等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无法给生产者带来期望的利润,于是产量下降,再次出现短缺……周而复始,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牵引着市场供求变化,使市场总是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为迫切需要的产品,并促使价格最终保持在符合其生产成本的水平上。
这样一来,对于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都获得了公平的资源配置——这就是微观经济学所能告诉我们的信息。
由此可见,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单个个体的经济行为,例如一种产品、一个市场、一个家庭或者一家企业,像我们的故事中,研究的对象就是大蒜这种产品。
研究方法也是单项的数值,故事中大蒜的价格变化就可以视为一种单项数值。
它研究的目的是怎样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使个体的利益最大化。例如单个消费者怎样将自己有限的收入分配到各种商品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某个时期内应该生产什么、怎样分配生产资源、怎样确定自己的利润等。

张燕 发表于 2013-5-15 13:52

此外,它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价格决定于供求关系,通过研究“价格”在个体的经济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来解决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在故事中,大蒜的价格始终反映了供求关系,那么我们只要深入了解大蒜的供应和需求矛盾,就能够做出正确的资源配置。
那么,当微观经济学辛辛苦苦深入基层了解这些详细的数据时,宏观经济学又在做什么呢?如果说微观经济学像放大镜的话,那么宏观经济学就是一部望远镜。
还拿蒜农的故事来说,面对大蒜的涨跌情况,宏观经济学注意到的不仅仅是这个小小的大蒜市场,它会由此放眼整个农业,计算各种农产品的总产量、平均价格等各项数据,综合同期所有农产品的供求变化、价格涨幅,还要统计国民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等更广泛的内容,探讨眼下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例如是否出现通胀,是否导致失业率上升等。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研究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增长和波动,以揭示一国的经济发展规律。它的研究方式是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正因为宏观经济学着眼的范围不同,就决定了它研究的目的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它假定资源已经配置完成,在这一既定前提下,研究整个社会范围内对资源的利用情况,致力于达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此外,宏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微观经济学那只“看不见的手”并不一定可靠,无法自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因而必须有一只“看得见的手”来进行辅助和补充。例如在大蒜价格暴涨的时候,政府就进行了对于炒作的打击,以及运用控制投机资金介入等行政手段进行平抑物价,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这就是以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政府调控行为,从而确保资源能够公平配置,并发挥最大效用。

张燕 发表于 2013-5-15 13:54

因为宏观经济学有多种手段对市场进行调整,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无论社会的总需求有多大,总是可以保证以稳定的价格进行供给,总需求量的变化只会影响到国民收入或总产量的变化。还拿大蒜的例子来说,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社会对大蒜的需求量下降,那么蒜农无非就是少种一些,少赚一部分钱,但出售的价格还是和平时一样。因此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量。
虽然宏观、微观经济学有着这么大的差别,但是它们仍然有着密切联系的。很简单,如果没有微观经济学所提供的各类详细数据,宏观经济学又如何分析大局呢?因此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在以上的篇幅中,我们大致讲述了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学一点经济学并不能马上令你富有,但是却可以令你思考,给你一双锐利的眼睛,去看透那些纷繁复杂的人类行为。至少,你已经知道,任何一种经济研究说到底都是为了寻求更加公平的资源配置。然而,公平的道路漫长,本节不过是通向经济学的一扇大门,在以后的章节里,我们将推开这扇门,分别领略门里那精彩纷呈的世界!你,跟紧喽!

张燕 发表于 2013-5-15 13:56

1.3狗牙也可以买东西——货币
如果你去买东西,一个必然的举动是什么?毫无疑问,只要你不是土匪恶霸,那一定是——付钱!或者再说的专业一点:支付货币。可是,如果一个人拿着一堆狗牙来付账,你会怎么想呢——这人是不是脑子有点问题?钱是什么?纸币呀!顶多还有一点硬币……
先别急着嘲笑,实际上,纸币诞生的年头并不长,在古代甚至是现在一些民族和地区,并不使用纸币。他们使用的货币千奇百怪,例如:西太平洋加罗林群岛的亚布岛上,流通使用着石币莱石,名字叫“分”,在打磨成圆形的石头中间开一个圆洞,像磨盘一样,越厚越大价值越高。
美拉尼亚群岛的人把动物的牙齿做货币。比如狗牙,相当于“零钱”,弯曲的猪牙相当于“整钱”,猪的牙齿越弯曲价值就越高。
在中世纪的北非,曾经非常普遍地使用盐作为货币,人们舔一下盐砖分辨真假,然后将其切成小块支付购买的商品。
十八世纪的俄国曾经使用松鼠皮作为流通货币,甚至自豪的说,正因为使用了松鼠皮,极大地减少了当时流行的黑死病病毒的携带。
如此这般还有很多例子,你也许会奇怪,这些看上去不过是一般商品的东西,怎么会成为货币呢?其实,在经济学看来,任何一种可以满足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完全流动的财富储存手段以及世界货币五种功能的商品,都可以被称作货币。

张燕 发表于 2013-5-15 13:57

这样看来,如果在我们的百货商场里看到用狗牙付账,那的确是一个奇怪的事情,但是如果到了美拉尼西亚群岛上,却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因为无论是我们手中的人民币,还是岛民手中的狗牙,无非都是本地区流通的货币罢了。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结果呢?这就得从货币的起源说起了。
货币的前身就是一般的商品,是由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用于交换的产品。由于人类的原始时期实行的是物物交换,货币就是在交换的过程中逐渐被独立出来,成为了特殊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角色。
让我们穿越到远古时代看一个场景:穿越回原始部落的你很想念肯德基的烤鸡翅,突然你发现部落外头有人抓来两只鸡做交换,你高兴地带着随自己一同穿越的手链去交换。可是人家要麻布,你只好奔到附近有麻布的部落,谁知他们说必须用象牙换麻布,你又去找有象牙的人,擦着象牙的大汉想换一罐牛奶当早餐,你再次喘着气摔倒在牧牛女的树叶裙下……这次人家姑娘总算看中了你周大福出品的漂亮手链。等你拿着牛奶换了象牙,又拿着象牙换了麻布,最后兴冲冲地拿着麻布去找你部落门口换鸡的人,可是那朝思暮想的肥鸡已经被酋长烤熟吞进了肚子……
你够倒霉是吗?为什么会没法解馋呢?正是因为你和众多产品生产者之间没有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交换中介物。此时,我们就可以理解货币“交换媒介”功能的重要性了,它必须能够充当同时使交换双方都认可的角色,才能成功地完成交换过程。

张燕 发表于 2013-5-15 13:58

接着,你发挥了穿越者的历史优势,长途跋涉到遥远的大海边,冒着溺水的危险捞起一些漂亮的贝壳。因为贝壳对于世居深山的部落来说,是非常罕见难得的东西,因此大家都觉得它珍贵,都希望用自己的产品交换到贝壳,于是贝壳就成为了一般等价物,无论对方手里是什么产品,你都顺利地用贝壳换了过来。不但如此,贝壳逐渐从你手中流散了出去,很快你发现,贝壳已经成为了整个深山地区通行的交换媒介。此时,我们就可以认定,贝壳初步具备了“货币”的功能,一个以贝壳为货币的流通体系就被你建立了起来!同理,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动物牙货币流通体系,也是这样产生的。
接下来你想出了更好的点子,硕大漂亮又难捞到的虎斑贝可以多换得精致量多的产品,比较平庸且好捡到的货贝只能换少量次品——大家也这么认为,以后每当炫耀自己的产品时都会说:“我这根长矛,绝对值三个虎斑贝!”人家不屑一顾:“嗤,顶多俩货贝!”看看,最粗浅的货币“价值尺度”建立了起来,人们会用货币的面值来估计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自从贝壳成为货币之后,人们都会用它来进行交换,无论是购买商品,还是请人干活,最后付给对方的都是贝壳,对方也欣然接受。你看,货币的“支付手段”便体现出来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财富的真相》(连载)